“科研是自由地,使劲挖,有名有利;教学是集体出工,可以偷懒,愿干就干不干拉倒。”一位教授这样形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 在科研成果决定高校排名的大背景下,如何吸引教师回归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学生的质量。3年前,暨南大学(以下简称“暨大”)启动“三个一”行动计划,鼓励教师“参与一个核心团队”、“上好一门课”、“培养一批优秀学生”,其中“本科教学核心团队” 旨在为教师搭建平台,引导差异化发展,在“科研和教学的天平上,往教学一方放上砝码”。
目前,暨大报名参与“本科教学核心团队”的教师超过1000人,约占任课老师的六成。一位笑称自己为“资深副教授”、教书已25年的老师,因为课上得好也受学生欢迎,获得学校第二届本科教学竞赛第二名。她开心地说:“加入团队后,教学有规律,工作有激情,前途有希望。”
做好一本教材比发表一篇论文更高兴
“高校的竞争主要靠科研,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学校也不会亏待安心搞教学的教师,将在政策上提供全方位支持,让教师自身获得发展,让学生受益。”两年前暨大组织了多场“三个一”行动宣讲会,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林如鹏教授来到现场,变身“宣讲员”,直接动员教师报名参加“本科教学核心团队”,不少普通教师对这番“实诚话”印象深刻。
暨大教务处处长张宏说,“在这种大环境下提出不会亏待安心搞教学的教师的说法,对学校和个人都是好消息。我们期盼着!”宣讲会过后10天,便有超过400名教师提交“本科教学核心团队成员推荐表”。
表格最重要的一项是“本科教学方面的专长和发展意向”,分为本科生授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和改革等40小项。“力图将有志于本科教育教学活动的在编教师都纳入其中。”张宏说。
教师可以勾选其中有志于发展的方向,这也意味着,“本科教学核心团队”主要根据教学专长和发展意向区分老师,而不是所属专业和学院。
学校承诺:加入的教师,享有学校相关资源的优先使用权——本科教学活动的优先参与权,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优先话语权。
每一天教师都要收到来自校、院、系的很多通知,许多信息经常被他们错过。纳入“本科教学核心团队”系统后,今后学校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或项目将以邮件方式直接邀请相关教师参加,并以短信方式提醒。扁平化的管理让团队运作更高效。
暨大文学院教授张世君,在报名表勾选了课程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教材建设“外招生课程”、“内招生课程”作为发展意向。当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开始推荐申报,教务处第一时间通知了她,并为申报忙前忙后。
前期专门开选题座谈会,试讲时组织多次各学院专家当评委,指出优缺点;发饰、衣服都给参考建议,还帮忙琢磨课程命名,“不能太学术也不能太大白话”;多次帮忙录像、剪辑、做字幕,不厌其烦。费用由教务处负责。
最终,由张世君主讲的“《红楼梦》的空间艺术”2012年获得教育部立项建设,系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在当年教师节的表彰大会上,张世君获得首次设立的“杰出教学贡献奖“,排在会场最前面受到表彰,报纸上刊登了她的大幅照片。
“现在校园中许多学生都认识了我,老了竟然成了名人!”这位从50岁开始把重心放在教学、没有任何校外任职的老教师开心地告诉记者,“本科教学核心团队的普通老师有了奔头。现在教务处给教师撑腰,就像老师的娘家人一样。”
吸引一流教授带本科生做研究
从将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四定为“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日”,到特别设立“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校长奖”,获奖者被镌刻在教学大楼的荣誉墙上;从本科教学工作坊 “品味教学” 系列活动,到扶持中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暨南大学为激励和引导教师投身本科教学,不单给荣誉,还给资源,给政策。
生科院蔡冬青教授是科研教学“全能型”老师,带领的“未来科学家培养项目”便是学校打破各种限制,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目前该项目已招收32名本科生加入,不仅使优秀本科生尽早接触科学前沿,还带动起一批青年教师积累科研教学经验。
蔡冬青2003年回国当老师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很少老师上课会用到投影仪”。老师们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知识从老师的笔记,进入学生的笔记,但很难进入学生的脑子。”
“暨大不乏一流本科生,但能否成为一流的创新人才,要从本科生抓起。”蔡冬青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围绕一个难题去看书研究。而另一方面,高校里许多一流的教授都藏身于研究所里,少有平台给本科生讲课。他们不缺项目,不缺资金,最缺好学生。
据了解,“未来科学家培养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拔尖的本科生,可享受科研一线教授一对一培养,尽早进入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进行科研锻造。目前该计划有15位教师参与,其中3个为二级教授。
怎样的本科生适合搞科研?蔡冬青介绍,成绩好只作为参考,更看重学生“有兴趣、投入程度、动手能力”。因此许多学生跨学科报名参加这个项目。上课也是“寓教于研”,25%时间用来讲课,剩下时间课堂谈论、课程小论文和动手科研。
学生评价系统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都需要学校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张宏表示,学校为学有余力的拔尖人才提供一套与通识教育并轨的个性化培养体系,打破了以往学生单一选课、上课的限制,在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过程中贯穿对前沿科学问题的点拨,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改革也是一种探索。
青年教师有了奔头
“品味教学”是教务处为帮助老师掌握课堂教学技巧,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而精心策划推出的系列活动。
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曹晨是“品味教学”第一期的主讲人之一。她刚刚工作5年,与清楚自己发展方向的老教师相比,许多青年教师并不明确未来做什么。在填写“本科教学核心团队成员推荐表”发展意向时,她勾选了其中的20多项。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以实践为主,科研做什么呢?”曹晨曾经一度觉得茫然。
参加核心团队后,依托“品味教学”系列活动,曹晨的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得到开拓,主持的“教师课堂教学培训活动——品味教学系列的主持艺术与实践”获得了教改项目。而她经过教务处的协助,开了西方音乐史的选修课,将当音乐节目DJ的经验“用以致学”。
张宏表示,为了有效地管理本科教学核心团队成员,学校在每项活动结束后都会形成书面的活动总结,考核核心团队成员的具体情况。对于踊跃参加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员,学校将在相关项目立项上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扶持;针对那些对本科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的核心团队成员,将实行淘汰机制。
目前,本科教学核心团队已经有了较高“门槛”。“三个一”行动计划着力于教师的发展,让很多老师尝到甜头,现在,“外围”的老师反过来主动争取学校资源,用于教学,课堂内外擦出了竞争的火药味儿。
暨大正在描摹关于创新本科教学治理体系的一张“新图”。这一尚未对外发布的“三三三本科教学治理体系”是原来实施了多年的“三个一”行动计划的深化,计划在今年5月份全校教学工作大会上正式发布。
一场关于大学内“教”与“学”的更大范围的系统化探索,即将在这所“华侨最高学府”铺开。(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