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博物馆:不该被忽视的免费课堂


    博物馆里蕴含的是人类生活中科学与艺术的精华,就像一座座知识宝库,一扇扇认识世界、拓展视野的神秘之门。作为家长,我们巴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食物和玩具给孩子,却忘了博物馆里有全世界的奇珍异宝。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不仅使孩子们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促使他们的左右脑均衡发展,从而使他们更聪明。

  1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是非常惊人的:给孩子更多的艺术课程,孩子的成绩更好,特别阳光,特别乐于表达自我,乐于助人,特别有协作精神。

  不要过于关注展品注释牌,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忽视自己的力量,用心跟作品沟通,你会发现很多他人无法告诉你的东西。

  不懂艺术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带孩子走进博物馆的理由。因为去博物馆参观,我们的任务不是给孩子讲授知识,而是和孩子一起亲近艺术,用心感受美。

  2015年,艺术素质测评将作为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这是日前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艺术素质将要挂钩中高考成绩的这个信号,表明国家正在大力推广艺术素质教育。作为家长,要思考我们现在抚育的是未来的公民,孩子今后能否成为一个有修养、懂得美、有创造力的人,取决于家长今天的眼界和观念。

  前些日子,被称为法国大展名馆 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是一次重量级的展览,10幅名作都是从法国各大国立博物馆精挑细选的精品之作,浓缩了法国从文艺复兴到当代的艺术精华。这些世界文明的珍宝跨越千山万水,由主办方投以巨额保费,协调5家世界名馆,配合各种人力物力,才能来到我们身边。不用出国,不用花费高昂的机票酒店住宿费,只需花费小额门票就可以见到它们,很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珍惜这样难得的机会。

  错失博物馆的各种借口

  出租车司机应该是一个城市对道路最熟悉的人,当我打出租车前往北京的一些博物馆时,司机经常问我,你要去的中国美术馆(或者首都博物馆)在哪儿?要知道,这两家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重量级的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位于市中心王府井正北方,首都博物馆就在繁华的长安街路边。

  我还听到一些广播电台的主持人说,这些年我从来没有登上过古观象台,虽然离广播电台不远,散步都可以到。

  这两个例子说明,国人对去博物馆参观真的不重视。相信很多人会这样说,工作忙,节假日好不容易休息一下,还要带孩子上课外班,或者去户外玩耍,哪里有时间再去博物馆。

  我们去到博物馆,只需要一杯咖啡的时间。这是英国知名的泰特博物馆鼓励人们经常走进博物馆感受艺术之美的一种倡导。台湾著名美学家蒋勋就曾说过:进博物馆,只看一件作品,是多么奢侈的事。其实走进博物馆,哪怕利用午休时间去你附近的博物馆只看一两件文物或艺术品也是好的,做这一点小改变应该不难。

  我的一个记者朋友去上海采访,任务完成距离返程还有短暂时间,同事们都去采买特产,她一个人走进上海博物馆参观了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回来后跟我分享了在博物馆里体会到的收获和美好。还有一位医生朋友,周末会组织同事去看故宫古代藏画展,去看中国美术馆的建馆50年馆庆大展。记者和医生都是最繁忙劳累的职业,他们都能抽出宝贵时间走进博物馆,可见没有时间真的只是借口。

  一个人从来没有走进博物馆的习惯,从表面看起来,对他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似乎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进一步想想,博物馆里蕴含的是人类生活中科学与艺术的精华,对孩子来说就像一座座知识宝库,一扇扇认识世界、拓展视野的神秘之门。作为家长,我们巴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食物和玩具给孩子,却忘了博物馆里有全世界的奇珍异宝,忘了带他们去体味甘甜的文化滋养,让他们成为精神世界的富有者,岂不可惜?

  还有一个常听到的借口是,看画册或者网络也可以欣赏艺术品。实际上,走进博物馆,在一件件记载着历史、文化的艺术品面前,可以闭目憧憬画面里人们的生活场景,想象自己在那时会如何生活、如何思想,这种神奇的审美体验和立体的感官刺激,对画作上或深或浅的笔触以及直观的丰富色彩所产生的感悟,都是画册、网络图片无法给予的。

  令人欣慰的是,较之以往,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物质生活的丰厚并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幸福,而了解世界文明、熟悉本国文化,已经逐渐像驾驶汽车、使用电脑一样,成为一个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参观博物馆,体味文化活动,如同与朋友聚餐、家人出游、个人健身一样,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体验。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把这些借口统统忘掉——我很忙,而且从来没有去博物馆的习惯;我知道参观博物馆有审美教育的益处,可是我不知道哪里有博物馆;有的博物馆我去过了,还有必要再去吗?我不懂艺术,去博物馆怎么给孩子讲呢?作业那么多,去博物馆会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呢……

  常去博物馆的孩子更聪明

  很多父母因为自己的艺术教育是缺失的,就依赖各种校外培训机构来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反而对博物馆这个免费的艺术教育课堂视而不见。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思菲德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假如孩子由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长大后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的就已达到。

  博物馆蕴含了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是最好的第二课堂。历史、美术自不必说,语文素养可以在欣赏诗、书、画中培养,数学公式原理可以在丢勒、埃舍尔的版画中找到,古希腊、古罗马沉重的雕塑往往只有小小基座这么一个着力点,其中的力学原理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事实上,在欧美国家,很多课程就是在博物馆里完成的。比如音乐老师会先带孩子们到乐器博物馆,介绍各种乐器的起源、用途、演奏方式,然后再到美术馆去找一找名画中的乐器——竖琴、鲁特琴、七弦琴;博物馆的体验区可以听到这些乐器演奏的声音……丰富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各个方面的神经刺激,不仅使孩子们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促使他们的左右脑均衡发展,从而使他们更聪明。

  博物馆还可以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探索世界的每个领域,培养无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到消防博物馆、抗震救灾博物馆学习生存的基本技能;可以到艺术博物馆体味艺术给人带来的视觉和心灵的滋养,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长大后可以成为衣着得体,谈吐优雅,懂得塑造美欣赏美的人。

  据中央美术学院郑勤砚老师介绍:早在10年前,美国图森联合学区的小学就通过艺术开启大脑项目证实:经常去博物馆参观,让孩子体会艺术之美,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改善薄弱学校,发挥了重大作用。

  那个学区的孩子每天接触艺术,美术课、戏剧课是必修课,课余时间能听到不同风格的音乐。经过10年的跟踪调查,和那些一周开一两次艺术课程的普通学校进行同样的成绩测试,结果是非常惊人的:给孩子更多的艺术课程,孩子的成绩更好!

  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人们还发现这些孩子的一些更重要的特质:孩子特别阳光,特别乐于表达自我,乐于助人,特别有协作精神。

  脑科学家早就发现,人的大脑是由左右脑构成的,左右脑的分工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给孩子更多的其实是左脑的开发,而不是右脑,孩子只有左右脑均衡发展,才是最聪明的。

  我们这一代家长的青少年时代,是缺失艺术的滋养和教育的,所以我们的右脑几乎一直处于沉睡的状况。如果我们的孩子也因为右脑没有得到更多的发展,天赋的某些优势没有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没法成为最有创意的孩子,成为未来最有创造力的青年。这是多么遗憾的事!

  需要强调的是,艺术开启大脑,不是给孩子报个课外艺术班那么简单,关键在于孩子能经常接触艺术,大人要有意识多创造一些跟孩子一起亲近艺术的机会。比如帮身边的孩子们自组一个合唱队,在公园玩耍的过程中安排点艺术活动,多带孩子去剧院欣赏芭蕾舞、去音乐厅音乐会。当然,到博物馆参观,参与如绘画、泥塑、手工等多样的艺术活动,更是亲近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和孩子一起亲近艺术感受美

  博物馆里环境舒适,冬暖夏凉,不受天气影响,文物艺术品精彩纷呈,在博物馆度过一段美好的亲子休闲时光,跟带孩子去游乐场绝对是不同的体会。

  跟孩子一起参观,我们要试着放弃传统的说教方式,用问答式交流启发孩子观看的主观意识,调动孩子参观的兴趣。可以从博物馆的外观开始,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比如中国美术馆的展馆建筑是模仿敦煌石窟建筑设计的,奥运博物馆的鸟巢已经成为北京的新地标,苏州博物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山之作。

  还可以设置一些亲子竞赛游戏,比如找不同,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法国大展中有两幅帝王人物肖像画,一幅是让·克鲁埃的作品《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另一幅是亚森特·里戈的《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参观时就可以和孩子比赛谁能找到更多的不同之处:作品是全身像还是半身像?都是国王,他们的衣着哪里不同?画面中有哪些像王冠一样代表国王权力的物品?色彩又是怎样有不同搭配?

  除了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漫步欣赏,还可以带着画笔、画本、小折叠凳或者彩泥,和孩子一起临摹绘画,模仿一些立体的文物或艺术品,让孩子体验动手创作的乐趣。和参观结合的动手活动,是孩子最乐于接受的,也是帮助他们亲近艺术最好的方法之一。

  还可以带着书去参观博物馆。带一本《有趣的岩石》去参观地质博物馆,也许还可以偶遇书的翻译者高源老师,听他讲关于岩石、矿石和古生物的各种奇闻趣事。带一本《法布尔昆虫记》去参观上海昆虫博物馆,说不定孩子会像法布尔一样喜欢上这些有趣的昆虫。

  参加一次博物馆组织的少儿教育体验活动。比如国家博物馆阳光少年原始社会戏剧表演活动,先由馆内教员带领孩子们参观《古代中国》原始社会文物,接着到专门的教育体验区扮演一次小小原始人,围着模拟篝火跳一段原始舞,像原始人那样完成看守部落火堆的任务,参加原始人成人仪式,佩戴一小块兽皮作为奖励,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有趣的尝试,家长们也看得津津有味。

  曾为《启蒙的艺术》在国家博物馆策展的德国专家建议,不要过于关注展品注释牌,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画面上有什么,运用了哪些色彩,不要忽视自己的力量,用心跟作品沟通,你会发现很多他人无法告诉你的东西。

  很多父母会说我不懂艺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带孩子走进博物馆的理由。因为去博物馆参观,我们的任务不是给孩子讲授知识,而是和孩子一起亲近艺术,用心感受美。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也就是说,听三遍(导赏),不如好好看一遍(展品),看三遍(展品),不如让孩子动手做(临摹)一遍。今年初来自台湾长流美术馆的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我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带着8岁的女儿临摹了张大千的一幅《荷花》。虽然孩子不会写那么多字,当她听说题跋印章也是中国画作品的一部分时,所有在画面中出现的文字印章都被孩子依葫芦画瓢地记录在画纸上。这一个小时让她记住了张大千的名字,记住了他的画风,记住了中国画诗书画印的气质……等她长大的某一天,回想起来,一定有个美好的记忆,并且这些美好会融入到她的成长过程,给她的生命带来有益的滋养。

  近10年来,我发现参观博物馆的人数越来越多,尽管有时人们仍专注于用手机拍些到此一游的照片,脱离导赏员不敢自己参观,但展厅从曾经冷清变得逐渐拥挤,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走进博物馆。展望未来,我希望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把博物馆视为终身课堂,文明参观、自主参观,既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也增强人们内心的幸福感。(王翼 作者系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策划人。曾在中国美术馆公教部工作,从事学校与家庭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工作。)

家教主张

怎样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

  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仅北京就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园林博物馆、永定河博物馆、798艺术中心、宋庄艺术群落……还有辽宁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天津平津纪念馆……各有特色,数不胜数。

  其实博物馆资源还不限于场馆,颐和园、圆明园、恭王府等古典园林,街头展示的一座雕塑,乡村院落里的一个石墩,青山绿树间的一尊古塔,名人故居,民俗作坊,瓷器窑址……都可以称之为广义的博物馆。甚至很多大型商厦,也成了收藏展示艺术品的场所。比如在上海的K11,可以欣赏到来自法国的莫奈展,还可以看到散置在商厦各层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几块看起来很松软的厚垫子,逛累了的顾客一坐下去才知道视觉欺骗了自己的感觉,其实它是冰凉的金属材质,再看说明牌才了解这是一件艺术品。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大众:ART IN LIVE艺术在生活中,需要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进入博物馆的第一步,我建议通过网上查询或朋友圈询问,寻找确切的展览信息,也可以浏览一些博物馆达人的新浪博客,比如阳光周老师闲人老朱义务讲解员朋朋文化讲解员罗勒叶子满陇桂雨”……他们的博客图文生动,介绍得特别详细,能给你很多准确信息。

  接下来就是利用博物馆官方网站做好参观前的功课。比如博物馆地址,乘车路线,官网的图文介绍会让你大致了解展览是否适合孩子参观(个人感觉诸如毕加索版画展,某些多媒体、新媒体、行为艺术展并不太适合亲子家庭参观),有没有讲解人员时间公示信息。

  到了博物馆,先到问询台做三件事:购买或领取免费展讯手册,上面有博物馆介绍、展览信息和展厅分布,甚至是咖啡厅、卫生间的位置,这些都是宝贵的信息;询问导赏员情况,有无专职或义务导赏员;请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提供参观建议,了解最重要的展览展品。

  现在大家比较接受跟着导赏员看展览的参观习惯,北京的阳光周老师周亚、闲人老朱朱宏、义务讲解员朋朋张鹏、文化讲解员刘双喜等都是特别好的公益导赏老师。北京以外我还走访过不少博物馆,有缘结识了洛阳博物馆孙颂老师、潘景修老师、冯超老师、闫育珂老师,天津博物馆孙琪老师,上海中华艺术宫周老师……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认识那些默默无闻的义务导赏员,请他们带着你和孩子去参观,不仅学知识,更是学做人,学习无私奉献他人的精神。

  如果时间充裕,建议参与博物馆组织的儿童体验教育活动,有的博物馆常年组织活动,有的不定期在官网发布,有的是收费活动,也有很多是公益活动。比如体验博物馆奇妙夜,全家协力在博物馆搭一个露营帐篷,参加有趣的夜宿博物馆活动,在恐龙化石旁欣赏民族音乐家的演奏。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天文馆、北京动物园目前都有此类活动。

  即使以上这些准备都没有提前做,我们也可以抱着轻松的态度走进博物馆随意欣赏。宝宝,你看见画儿里面树上的鸟了吗?你能感觉它们在唱歌吗?”“孩子,我们站得远一些,大画儿其实离得远看得更清楚,你告诉我你看到什么?对,是楼房!太棒了宝贝。”“看,孩子,这是艺术家王公懿的一组木刻版画,爸爸小时候看过的,它曾经在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获得过金奖,今天再跟它见面,感觉还是很棒,你觉得它怎样呢?这些都是我在博物馆听到的亲子沟通好语句。

  在上海博物馆参观青铜器展厅时,偶然听到了穿越千年的编钟演奏的飘飘仙乐,文物的灵与美让我感动得几乎落泪。后来在瓷器展厅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件磁州窑的云凤盘,它不是宋代五大名窑的代表作,可它的花纹布局非常别致,于是停下来照着展品和孩子各自临摹了一幅画。在博物馆,这些随机发生的可能,比你预期的安排内容更加宝贵,更值得回味。(心艺)

博物馆有必要去了再去吗?

  一般来说,博物馆里的展览有基本陈列、常设展、临时展之分,前两种展览时间相对比较长,临时展览的期限比较短。每家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馆藏作品,数量众多,场地有限,不可能一次都展示给观众,同时也为了保护文物,会将文物分期分批进行展示。加之近年来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很多国外的艺术珍品展出也是临时的。所以博物馆门票平时是免费的,但有些特展则需要买票。

  尤其是古代书画、古书、文献等文物,因其材质比较脆弱,一般展期只能是三个月左右。去年我在故宫武英殿欣赏到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幅中国画青绿山水杰出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展览过后就要重新入库保存,再次展出至少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而且石青石绿矿物质颜色在修复过程中掉色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所以我们再次看到它时,那一抹青绿山水能否惊艳,还是个未知数。

  另外,能被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艺术品,背后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生动故事,比如在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里,有一件三国时期的小小香薰炉,在硕大的展厅丰富的馆藏里毫不起眼,却是周处家族收藏的文物。如果能借此了解一下周处,给孩子讲讲《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借着故事让孩子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就能静静体味这件文物跨越千年传递的价值了。

  走进博物馆,能有一天半天时间放慢脚步在文物间畅游当然好,时间不够看一件作品也好,只要花一些时间走进去,你收获的一定比我告诉你的多得多……(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不可错过的十一家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紫禁皇城,珍宝璀璨

  国家博物馆——鲸吞海纳,中国气派

  陕西历史博物馆——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浙江博物馆——西湖文澜,越地长歌

  上海博物馆——天圆地方,半壁江山

  河南博物院——大河沙漏,壶尊瓶简

  南京博物院——六馆一院,历久弥新

  辽宁省博物馆——玉器书画,东北菁华

  湖北省博物馆——荆楚荟萃,卧剑悬钟

  湖南省博物馆——帛飘楚汉,鼎盛洞庭

  台北故宫博物院——宝藏无伦,掠美中华

不妨一读的博物馆图书

  《百馆百宝——带你走进博物馆》,文物出版社出版

  《国宝的故事》,国家博物馆齐吉祥编著

  《百馆游》,杭州小学生吴宛谕编著

  《中国教育报》201489日第3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4-08-0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