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对本市13个区13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
□记者 钱钰
晚报讯 77.5%的中小学教师感觉到工作压力大,37.3%对教育工作有厌倦情绪……昨天,记者从市教科院获悉,一份来自上海13个区1300多名教师关于工作压力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教师存在过重的工作压力,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其中,小学教师承受的压力最大,厌倦教育工作的人数最多。
调查报告的第一作者——市教科院普教所副研究员汤林春分析,教师之所以感觉压力大,首要原因就是教师每天的工作强度大,本市中小学教师每天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时间平均达到8.57小时。 3个月里教师平均参加政治学习11次,组织班级、年级各种活动9.65次,进行教科研活动9次,参加培训7次,上公开课1.5次。
其次,教师承受的要求繁多而杂乱,75.4%的教师赞同“现在,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我都不知道怎么做教师了”;91.6%的教师认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于常人,使教师感到压力”。此外,不少老师也表示,非教学任务越来越多,如管理学生、写科研论文、应付各项检查、评估,令他们分身乏术。
调查中最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一向看似轻松的小学教师却成为教师中压力最大的人群,这一现象值得关注。数据显示,80.1%的小学教师感到压力大,属最重,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分别为72.7%、77.7%。对此,汤林春分析说,首先,小学也有“升学”和“分数”的压力,虽然没有正式的升学考试,但学校之间也存在着升优质初中的竞争,同时小学五年级也要接受教育质量监测,小学一年级的压力明显大于二年级和三年级,说明幼小衔接也是造成压力的原因。
此外,据调查,小学教师上课节数、跨学科教学情况和组织参与活动的次数最多,而且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各方面需要更多关照,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压力。
针对本市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的现状,调查也对政府和学校提出相关建议。 “除了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外,我们建议建立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机制。 ”汤林春表示,面对工作压力,30.1%的教师选择了忍耐,“自己闷在心里,默默忍受”;25%的教师采取了消极的发泄方法,如 “焦躁和发无名火”。为了克服这些消极的应对方式,有必要对教师进行指导,建议组织专业机构和人员建立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网络,提高教师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