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学生可自选三科计入高考总成绩


     教育部(16日)发布高考改革两大配套文件,其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淡化分数的概念——

学生可自选三科计入高考总成绩

  备受社会关注的高考改革又迈出一大步!昨天,教育部发布两大配套文件——《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今后,学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学生可文理兼修兼选

  为防止严重偏科,考试范围覆盖所有科目,也就是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考虑到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考试组织方式分为两种: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统考;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具体组织方式可以多样。

  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赋予学生考试的选择权,是此次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学生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选。

  各省(区、市)根据国家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规定及要求确定考试内容。同时,要对相关科目的实验操作、外语听力和口语的考试提出要求。命题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对能力的考查。

  同一科目允许考两回

  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也可报名参加。

  教育部要求学校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统筹确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两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为便于选考,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按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确定选考科目。

  各省(区、市)每年组织安排的考试将覆盖所有科目,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为防止学校突击考试、过早结束非高考课程,过多安排时间准备高考科目,各省(区、市)将根据各门课程的容量和正常教学进度,对每个年级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提出原则要求。同时,将提前公布学业水平考试的报名时间、开考科目、考试时间、报名方式等,便于学校安排教学及学生报名考试。此外,还要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以减轻学生一次考试的心理焦虑和精神负担。

  三科成绩以等级呈现

  长期以来,考试成绩一直是以百分制的形式呈现的,一些学校按分排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此次改革,考试成绩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打破了只用百分制评价学生、评价教育质量的做法,淡化了分数的概念。学生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一些新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以等级呈现成绩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原则上各省(区、市)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E等级为不合格。这样,可以保证成绩的区分度和可比性,方便评价和招生录取使用。具体比例由各省(区、市)根据基本教学质量要求和命题情况等确定。

  按照文件规定,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合格即可,避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以及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高中学校要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科目成绩提供给招生高校使用,具体要求和使用办法由各省(区、市)及高校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高校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今后,高中学校将为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并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高等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其中,思想品德主要考查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如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帮助,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为赛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活动做志愿者。每学期末,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材料。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学生要签字确认,并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

  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为每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包括学生毕业时的简要自我陈述报告和教师在学生毕业时撰写的简要评语、典型事实材料以及相关证明等。据悉,规范和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后,学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等情况都将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记者 贾晓燕)

  马上就访

新政将为学生减负

  对于此次出台的新政,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部分中学校长预计将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他们认为,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方式呈现,除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科外,其他学科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不参加高考的学生,不需要和其他学生学习、备考一样难度的教学内容。

  现行高考科目是统一规定的,有的科目学生不擅长但又必须考。改革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是可选的,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扬长避短。学习有兴趣和擅长的东西,就不会感觉太累。

  此外,现行高考是将高一、高二学习的内容一直带到高三“算总账”,三年中各门考试科目一直处于备考的过程中,并且毕业时集中考6门,学生考试的门数多,强度大。改革后,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的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三年中完成,实现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可以分散备考的门数,缩短备考的持续时间,减轻一次性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针对人们担心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和公平性问题,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表示,诚信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机制和流程设计科学,将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发展。“只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公示、质疑和审核机制,就可以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确保记录的真实客观性。”

  据悉,为确保考试成绩可信可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统一管理,确保考试的权威性。省级专业命题机构将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命题,加快题库建设,确保命题的专业化,并按照统一标准设置考点、考场,加强阅卷工作管理,统一阅卷程序、标准和方式,确保评分准确。同时,将建立关于安全保密、违规处理等方面的制度,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考试安全。

      新闻背景

探索高考多元录取机制

  近期,《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并要求2014年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从2005年开始,学业水平考试逐步在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展开。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份实施,其中有20个省份已经超过5年,但考试组织方式、内容、成绩使用等还亟待改进。这次改革是在多年实践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考试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公信力。

  北京进展

实施细则正在制定中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昨天表示,本市高度关注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出台的系列重要配套政策,将其作为深化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政策依据。针对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本市将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时间要求,抓紧制定相关政策,出台相关实施细则。

  专家观点

用等级呈现成绩是合理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柯政: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并按考生比例来划分等级,是一个合理选择。

  这一新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淡化“分分计较”,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高校从以往简单地“招分”走向科学“招人”,打破了高校招生的“唯分数论”。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政策,各地在操作过程中应结合各自实际,在五个等级中再细分档次,以方便评价和招生录取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避免千人一面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世洁:综合素质评价能够对学生中学阶段的全面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及时的观察、记录、分析,同时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转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

  近年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走过场”和“集中突击”等问题,新政策要求中学指导学生真实、客观、及时地记录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学生没有参加或事迹不突出的活动,记录可以空缺。这就有效避免了千人一面,不再追求面面俱到,做到了重点突出,能够准确揭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评论

让“学生考评”真正经得起“考评”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出台,意味着这两项改革离现实越来越近了。

  改变目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和唯分数论的录取办法,符合育人规律,人们盼望已久。但是真到了实施阶段,各种忧虑和担心也更加清晰地浮现出来。公众主要担心考试和评价能不能保证严肃性、科学性、权威性、公平性,担心综合素质评价为特权和腐败所侵蚀。

  这些改革因为与高校招生建立起直接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讲,每次学业水平考试都有“小高考”的味道。搞得好,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有利于学校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管理;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择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学生,促进高中、大学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在考试命题方面,由省级专业命题机构组织命题的体制已定,但绝不意味着事事都由命题机构说了算。比如,建立命题人员资格标准和命题专家库,都必须避免部门内部消化和“近亲繁殖”。对于试卷评估和分析,则应由行业内有信誉的第三方评价组织进行,避免命题者自说自话。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并且不断地提高命题的科学化和专业水平,真正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并为高校招生提供含金量高的参考。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更要客观直面目前社会整体的诚信水平,最大限度地铸造有利于提高科学性和诚信度的评价体系。必须从公正性出发,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并执行好制度,从而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在这样的有效监督之下,学校更有动力保障客观性,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从而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

  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撑。比如,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需要社会机构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场所并提供更多专业帮助;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调查,也需要社会提供机会和安全保障。评价的公正性,更需要专业组织和广大父母积极而理性地参与和监督。

  两项改革举措,都面临实践的全新挑战。避免因战线长而出乱,对于改革执行者是严峻考验。一起直面挑战吧,因为我们别无选择。(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4-12-22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