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坚守大山深处 每个乡村教师都走着自己的万里长征


 

  大山深处的坚守

  本刊记者

  贵州深山中夜色更显深沉。乡村教师覃与行屋里的灯光,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在仅有4间教室的大土村小学闪亮着。

  清晨6时30分起床,打理菜地、和孩子们打篮球;8时上早读,一天7节课;晚上改作业、备课,深夜11时后休息——这就是贵州省荔波县佳荣镇大土村小学老师覃与行的作息时间表。

  在各地的大山深处,有一大批像覃与行一样,忍受清贫,与贫困学童共度艰难的无私奉献的山村教师。岁岁年年,他们坚守在大山深处,用一颗爱心和全部精力,为大山里的孩子和村庄带去光明与希望。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

  也抵不过我内心的宁静”

  大土村坐落在大山深处,是一个有80户人家的苗寨。由于生源有限,2008年大土村小学从四个班缩减为两个年级两个班,共有28名小学生和2名老师。

  60岁的龙茂荣老师退休后返回大土村,仍在帮助村里的小学干些力所能及的事。龙老师1974年从黔南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拉蒋村教学点,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

  “先坐货车到镇上,再挑着行李上山,整整走了一天。”然而,见惯大山的他,到达拉蒋村时也惊呆了。拉蒋村坐落在绝壁之间,山谷中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能够通过,“仰头看天时,草帽都掉了,一天之中,只有正午时分能够看到太阳”。

  最苦恼的是村里根本没有校舍,于是,龙茂荣在牛圈上搭起木楼当教室,自己动手做课桌,凭着一己之力,办起了一、二年级两个班。他教过的学生中,已先后出过十余名大学生。

   46岁的潘智诚是大土小学的现任校长。1985年高中毕业后,为了让村里年幼的孩子能够就近读书,他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机会,主动要求回家当代课老师。

  当时,大土小学只有一、二年级两个班,一名民办老师,潘智诚立即申请增加三、四年级。学校教室不够,他把自家的木楼腾出两间作了教室。

  20多年里,曾有很多人劝他转行,也有过不少机会,如县交通局、农业局、农信社等等,但潘智诚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并通过进修获得了大专文凭,在1997年成为一名正式老师。“如果大家都走了,就没有人教育下一代了。”他说。

  让两位老师感到欣慰的是,学校后继有人了。29岁的覃与行老师,2004年从黔南师范毕业后,加入到他们中间。

  由于大学时的专业是美术,覃老师的很多同学都留在了城里,有的搞装潢,有的做起了个体户。而覃与行在深山小学的家,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张课桌,衣服都挂在绳子上。他说:“条件这么艰苦,我不是没有动摇过,但我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懂得山里人对教育的渴望。”

  覃与行是布依族,家里共有5个孩子,为了供他和四姐读书,三个哥哥姐姐都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家里还变卖了所有的牲口,才凑出了姐弟俩的大学学费。如今,他和四姐都成为了乡村教师,工作在贵州最偏远的教学点。

  “我已经爱上了这些孩子,爱上了这个职业,一颗纯净的心已经生长在我的身体里。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抵不过我内心的宁静。”覃与行望着面前的大山,这样说。

  每个乡村教师都走着自己的万里长征

  站在雷山县桃江乡掌雷小学的楼道上放眼望去,层峦叠嶂的大山一直绵延至天的尽头,只有一条全村百姓投工投劳修建的沙石路在山间盘旋,通向遥远的山外世界。

  过去,因贫辍学的孩子很多,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初,都是乡村老师最为忙碌的日子。为了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他们翻山越岭,进村入户,将尚未到校的学生一个个动员入学。 

  “每年有近百次家访,家近的学生可以课后晚上家访,住得远的,就只能周末或者节假日去了,最远的来回要走40公里的山路。”掌雷小学52岁的余文章老师这样说。在他的记忆里,从教33年来,走过的山路可以用万里计算。

  除了家访,普遍的夫妻分居,也考验着老师们的铁脚板。

  为了支持教师资源最匮乏的地方,大山里的老师常常在一个学校工作四五年后,就被调往其他乡村。“夫妻两地分居的情况非常普遍,掌雷小学10名老师中,7位都是独自一人在此教学、生活。”掌雷小学校长任福成说。

  每周五放学,家近的老师便翻山越岭,步行回家。而家远的老师回一趟家通常要花一天的时间,他们要先走两个多小时山路,到达通车的桃江乡,再在公路边拦车至县城,有时候运气不好,要等上1个多小时。

  但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每每想起家长们端出的一碗碗米酒,想起孩子们捎来的一把把菜,都深感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盼,心甘情愿地走着自己的万里长征。”掌雷小学前任校长李涛说。

  人人都是班主任,天天都是“满堂红”

  雷山县丹江镇白岩小学的办公室里,挂着教师岗位一览表,上面仅有李光俊老师一人。52岁的李老师,要负责学前班和一年级的所有课程,以及学校所有的管理工作。

  随着两基攻坚的开展,农村师资匮乏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善,但教师数量不足依然困扰着乡村学校。据雷山县教育局副局长刘志安介绍,县里几乎每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编制都没有满。

  掌雷小学是桃江乡规模第二的寄宿制完全小学,共有6个年级10个班,340名学生,全校目前只有10名教师。

  “每人负责一个班,人人都是班主任”,校长任福成说,掌雷小学10位老师每人每天有9节课,晚上回去还要备课、改作业,“每天都是‘满堂红’,只有睡着了的那几个小时是空闲的。”

  在这里,最大的困境还不是教师数量不足,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缺少音体美老师,每一位乡村老师都要肩负起一门甚至几门副科。

  “画画和唱歌都是自学的,大家只能尽力把自己变成全能型的人。”掌雷小学惟一的英语老师姜文丽,除了负责8个班的英语课程,还要带4个班的音乐课。

  随着寄宿制的实行,生活老师及后勤人员缺乏又成为师资紧缺的新问题。56岁的李光权老师是掌雷小学惟一的宿管员,他独自一人要负责220名住校生的卫生、住宿和安全,“每天晚上都要巡查到很晚很晚”。

  乡村教师的住宿条件依然艰苦。离掌雷小学不远的略果小学仅有一栋两层的木制教学楼,由于年久失修,屋体倾斜,已成危房。3位老师住在顶层阁楼里,抬头便是屋顶的瓦片,雨天漏雨,夏天闷热,冬天寒冷,除了床和桌子,仅有的家具就是几只迎客的小板凳。

  “条件还是一天比一天好了,掌雷村现在最好的建筑就是我们的掌雷小学呢。”任福成很乐观也很知足。其实,在老师们看来,个人的艰苦不值一提,因为一切都已成为习惯。他们最期盼的,是自己的学生能多读几年书,能走向山外的世界,奔向更幸福的生活。 (来源:半月谈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9-11-1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