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时起,老师跟家长常常给学生灌输一个关于专业与人生关系的理念:“好”的专业会让你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会让你的一生衣食无忧,走向成功;而“差”的专业却会让你在毕业时陷入找不到工作的窘境,即使你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所以如果在“好大学”“差专业”与“差大学”“好专业”之间作选择,他们会建议毕业生选择后者。对此,我绝不苟同。
人生很长,难道四年或者五年的大学教育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吗?这既不符合逻辑,也与我们的经验观察相背。我认为,大学的专业学习不仅不会决定你一生的职业方向,更不会决定你一生的幸福。一所好大学所能给予你的健全人格塑造是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财富,“知识”会过时,然而健全的人格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洞察人生的智慧却可伴随终生。假设你选择了理想大学的热门专业,而该专业又恰恰是你的兴趣所在,这乃是读大学的理想状态,可惜这种情况由于主客观原因,并不常常发生,更何况入学的时候很热门的专业毕业时却变成冷门的情况,在当下处于巨变中的中国社会并不奇怪;假使你读了理想大学的冷门专业,我要恭喜你,因为一则也许你会在学习中喜欢上该专业,也许随着时代变迁,冷门专业也会变得热门,又或许两种情况都没发生也没有关系,在一所真正的好大学中,受独特大学文化的浸染,你同样会通过跟优秀人群的交往获益良多,为今后调整专业方向打下专业及人脉基础。
大学专业真的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前途吗?我原本的答案是肯定的,但读硕士时,一位美国外教讲述他的妻子人到中年“弃法从医”的故事,却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看法,甚至于影响了我的人生价值观。教授夫人本是一名成功律师,由于机缘巧合在35岁时她却不再想做律师,想成为一名专科医生。于是她花了整整七年时间返回校园重新做起了医学院学生,十年后等她45岁的时候,她已经成为了某个医学领域里的出色的专科医生了。这个故事当时给了我很大震动。按照我们的惯常思维,人到中年,放弃薪资优厚的律师职业去从头开始学习一个全新专业,她之前在法律职业中累积的知识和经验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吗?如果之后医生职业发展不顺,岂不是要后悔得肠子都发青吗?外教夫人没有这样的想法,法律职业只是她人生的一个阶段,并不是其职业生涯甚至其人生的全部,就像虽然几乎对1到3岁的事情没有任何记忆,但我们却不会认为那是在浪费生命,是无意义的人生。人们总有一种功利主义的算计:付出了什么,总要有相应的收获,却岂不知付出的过程也是人生的宝贵经验,这经验本身就是收获,而不一定非要“物化”为金钱或功名。汉语中“舍得”本应包括“舍即得”的意思,而不应仅仅理解为“舍”为了“得”。
其实我身边也有从“热门专业”转入“冷门专业”的“弃明投暗”的例子。一位好朋友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的经济系,在深圳一家著名企业从事媒体关系工作,拥有该公司可观的股票期权,但高薪的工作并不能让他感觉到快乐,在太太的支持下毅然辞职,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以36岁“高龄”考取了自己喜欢的西方哲学专业的博士生。一次,我问她太太,虽然从高薪白领变回穷学生,你觉得你先生的精神状态有什么变化?她回答说,他变快乐了。我说,这不正说明他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吗?两人现在情愿不住郊区的大房子,而愿意住在中大的一间小宿舍里,吃食堂,在校园漫步,重新找回了学生时代恋爱的美好时光,日子不知有多惬意。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赵克祥 暨南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