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专家眼中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培训班”


    临近暑期,又快到了幼儿入学的时期,“小学化”“培训班”等幼小衔接中面临的话题让不少家长焦虑万分,很多幼儿园教师困惑待解。

  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是第五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是“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幼儿园中的幼儿转变成小学里的小学生,是儿童成长历程中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变,这是儿童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行的一个里程碑。

  一些专家认为,这种转变并非天壤之别,应该成为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

  入学准备≠提前教育

  “暑期要给孩子上什么补习班?”“你家孩子都报了什么班?”“这种班报了对孩子入学后帮助大不大?”……在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社区的一家幼儿园门口,前来接孩子的家长互相交流着。

  每年在孩子升入大班之后,家长就开始为孩子入学择校和入学起始的学习适应问题而焦虑了,一方面强烈要求幼儿园大班加强识字拼音计算的教学,一方面买来各类幼小衔接课本在家教孩子,并带孩子去入学准备的辅导班学识字、拼音、英语、数学,“恶补”小学一年级的知识。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韩春红提醒家长,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时刻,家长们不应只关注孩子知识的储备,而应关注孩子内心力量的储备,关注孩子的内心是否做好了成为一个快乐小学生的准备。

  现实中,很多家庭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往往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班上的课程学到哪里了?怎么我家的孩子比人家差了那么多,我们是不是需要上个补习班?”这是一些家长心中的疑问。

  有专家指出,入学准备不是让幼儿去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而是要让幼儿充实感性经验,提升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调整情绪情感,为小学学习打基础。让年幼的孩子接受超越其年龄的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残酷的现实,这是违背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

  入学之后≠苦不堪言

  “等你上学了,你就……”这样的句式相信很多成年人都曾听过——“等你上学了,你就不能这样玩了!”“等你上学了,你就要受苦了!”

  “这些话听多了,孩子就会当真,就会确认小学是痛苦的。”韩春红说,作为一名妈妈,每当我听到这些善意的告诫时,会马上补充一句,“我们可以学更多的本领,可以到更大的一个操场上去玩,可以参加小学里组织的春游啊,看电影啊,游园会啊。”

  孩子内心的准备是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营造良好的入学准备环境,让孩子期待成为一个小学生,享受成为小学生的乐趣。

  现在社会上,少数小学的变相入学考试、部分家长对幼儿学习的错误认识、有些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以及一些社会机构的不正确引导,使幼小衔接工作人为的复杂化、神秘化了,幼儿入小学似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

  从入学前的期待、向往、兴奋,到入学后的种种不适应、甚至抵触、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儿童在人生早期所经历的一次重大转变,将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提出很大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洪秀敏说,理解把握儿童的内在想法与认识、心理体验和感受,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才是尊重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幼小衔接需要“家、园、校”配合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的描述,目前,一些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变质了,变成了知识灌输和超前训练;社会机构以提前学习、强化训练为内容的入学准备培训大行其道,甚至一些地方部分大班幼儿春季学期处于“请假”的状态中。

  “拼音、写字及小学数学成了一些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家长耗费了大量的经费,幼儿被迫在不同的幼小衔接班之间赶场。”虞永平说,科学的幼小衔接,要求幼小协同,家园、家校配合。

  幼小衔接很多准备工作融在幼儿园三年的教育过程中,融在幼儿园日常工作里,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这些都是一个人适应新环境、为其一生顺利发展的基础与保证。

  “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特征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爱华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应当渗透在生活和游戏中,孩子在游戏中不仅获得了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还培养了一种学习的品质。

  教育部此前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直努力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并且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

  对于小学来说,虞永平表示,小学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坚决实行零起点教育,根据新生的特点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注重小学教育的生活性、游戏性和情境性。此外,作为家长应努力做小学零起点教育的支持者和监督者,不要做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鼓动者和胁迫者。(新闻来源:新华社)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6-06-1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