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100万元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但我不知道怎么用?”这是广东省中山市某镇一主管教育领导的难题,他在电话中向中山市教体局调研员左海燕求解。左海燕以往经常会接到类似电话。
这些电话让左海燕忧心忡忡,“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教师培训规划,怎么能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呢?”怎么解决呢?中山市教体局的做法是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下拨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各镇区申报培训项目时,由专家打分,规划越科学,所得的奖励资金就越多。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调研推进会近日召开,该会议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肇庆学院承办。来自广东省各市教育行政部门、省内师范类院校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共同就如何缓解培训者短缺、分层分岗不清、线上线下连接不紧密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输血”变“造血”,缓解基层培训者短缺问题
“目前省内高校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能力满足不了需求。”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肖起清介绍说,广东省内目前有8家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即便8家中心目前都能同时容纳500人,最多同时培训4000人,而广东省目前有近120万名教师。
在华南师大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黄牧航看来,突出表现就是高校内的培训者严重短缺,且积极性不高。“即便是师范类院校,由于培训工作难以计入考核体系,大多数教师的工作重心是人才培养、科研等工作。”
由于培训者短缺等原因,一不愿具名的教师称,他在参加培训时,授课专家经常是“熟脸”。
为缓解供不应求的矛盾,黄牧航建议,除改革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外,还呼吁高校协助基层地区办好教师进修学校,同时将中小学优秀教师纳入培训者队伍等方式,由“输血”变“造血”。此外,地市教育局等基层教育行政部门不能一味地等靠,要培育、组建本地的培训基地和培训队伍。
广东省教育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回应说,在十三五期间,省教育厅将把高校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高校“创新强校”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各高校要把教师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工作量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职责考核范围。
肇庆学院已开始探索,该校在2013年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探索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肇庆学院院长和飞介绍说,为提升基层县区的“造血”能力,肇庆学院首批建设25所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中学、小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进行培育,协助其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团队等,使其能够逐渐承担起所在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一般性培训任务。
“我们还通过开放机制,扩大培训者队伍。”和飞介绍说,除该校校内教师外,该校还广泛聘请100多名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专家、广东省名校长、广东省名教师,以及中小学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一方面扩充该校教师培训队伍,另一方面为基层培育培训队伍。
“大锅饭”变“小灶”,缓解培训内容不精准问题
“把干了一两年的教师和干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的的教师,安排到同一个培训班,听同样的内容,这样的培训针对性怎么会强呢?因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所遇到的问题肯定不一样。”韶关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叶亭曾在学校工作过31年,他认为“大锅饭”的培训模式迫切需要变革。
广州市教师远程教育学院院长曾海发现,由于部分培训未能分层分岗,甚至出现了重复培训。有教师一年参加上百学时培训,但很多内容与其日常教学关系不大,甚至有所雷同。
黄叶亭建议,中小学教师培训要顺应教师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地区教师的不足和缺陷,精准设置培训内容,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可以将5年作为一个阶段,将同年龄段的教师组织在一起培训,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培训。例如,35岁是教师成长的高峰期,对该年龄段的教师培训时,应侧重引导他们成为骨干教师。”黄叶亭认为,即便是对同一年龄段的教师培训时,对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也应有所区别,不然就可能出现要么优秀教师“吃不饱”,要么一般教师跟不上的现象。
“相对于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来自粤东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山区的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能力较差,应对他们加大这方面培训。”清远市教育局主任科员王有云补充说。
肖起清认为,加强调研和规划,是精准培训必经之路。他发现,少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由于缺乏对县域内教师整体情况的深入了解,制定教师培训规划时,专业性不足,“突出表现就是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例如县城内的优秀教师培训机会很多,而农村教师出次县的培训机会都很少。”
肖起清建议县区教育部门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共同调研,结合本地区实际问题和未来发展需求,精准培训。
“线下”连“线上”,缓解优质培训资源传播能力不强问题
“网络培训学院的部分专家讲座,我认真学习后,很受启发。我让很多教师看了后,他们也收获颇多。”黄叶亭问道:“能不能进一步扩大网络培训学院的覆盖面,让更多教师受益?”
“很多山区、乡村教师自比为井底之蛙,但现在校校通已基本实现。再偏远的学校,只要接通互联网,都能与世界联通。”黄叶亭建议,通识性课程等优质资源,要通过网络共享,扩大教师的选择空间。同时制定激励性措施,引导更多教师主动在线上学习。此外,加强线上培训和线下教学的连接互动,厘清、解答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让网络培训个性化指导和受训教师的日常教学无缝对接。
为借助“互联网+”满足教师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形成适合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学习的学分互认机制,曾海介绍说,广州市已建立“课程超市”和“学分银行”。目前已拥有3000万学时的优质资源,一年培训教师近80万人次。
“‘课程超市’和‘学分银行’不但能让教师们随时随地学习,还满足了教师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曾海表示,“课程超市”紧密对接教师的日常教学,受训教师通过混合式培训,在线观看课程,撰写研修作业,参与互动交流。为让教师在线上也能得到个性化的指导,广州市目前已有80多名网上辅导教师,为在线培训的教师答疑解惑。
高校也在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搭建更好的信息化空间。岭南师院党委书记罗海鸥介绍说,该校针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痛点”,正在建设未来教育空间站、思维可视化未来课堂等平台,并已在湛江市一中等4所学校建成了网真主讲教室,并在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等5所学校建成了网真听课教室,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未来教育体验中心等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平台。(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