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演名著”比“读名著”效果更好


    语文课程标准在“7至9年级阅读”部分明确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实施建议部分也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近年来,名著阅读也走进中考,作为附加题。但据统计,学生这道题的得分普遍不高。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名著阅读的分值为10分,而我校学生此题平均得分不到5分。要想改变名著阅读这一尴尬状况,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寻找能够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方法。

  今年五月,时逢我们学校的读书月,每个备课组需要负责一个活动。我们七年级备课组看到名著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便决定举行“读名著、讲名著、演名著”的活动。根据读书进度,七年级学生已经读了《繁星·春水》《西游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童年》《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孙漂流记》6本书,于是我们让学生从这几本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表演比赛。到决赛时,我们发现,24个参赛班级,其中有21个班级选择了小说类的名著,而且都选择了“表演名著”的方式。几本书中的人物,如机智勇敢而又淘气的汤姆,嫉恶如仇的孙悟空,意志坚强的鲁滨孙,具有反抗精神的阿廖沙,还有不屈服于命运的海伦·凯勒,都被学生们表演得栩栩如生,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小组组合、选剧本、改剧本,排练。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和服装,但是孩子们却热情投入。在排练过程中,学生又在不断解读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不断揣摩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等等。每个小组还精心准备了的道具:有用蓝色塑料袋连在一起制作的大海,有孙悟空、唐僧等主人公的头饰,还有的学生带来了金箍棒、九齿钉耙等。可见,孩子们在课下也是煞费苦心。

  各组同学都把自己精心挑选的名著故事改编成剧本,再加上自己的充分想象,丰富剧本的内容。演员的表演也非常投入、到位。这种演出也充分挖掘了一些学生潜在的表演天分,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展示特长的舞台。表演之后,学生畅所欲言,评出了“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道具奖”“最佳配角奖”四个奖项。

  实践证明,名著故事片段表演在促进学生理解名著方面效果良好。我个人觉得,这种学生非常喜爱的方式,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大力推广。

  首先,它能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不再认为读名著是一种负累。

  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喜欢的故事片段来演绎他们所理解的内容。他们通过角色转换,能够在名著中感受人物所经历的事情,甚至能够站在所演人物的角度来理解名著中描绘的一切。于是,名著就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了,而是变成了美丽的动态画面。

  其次,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远超成人,对于同样的内容他们的理解可能是多元化的。作为语文教师,不要用统一的框架去束缚他们,而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人物进行分析,如果学生的理解偏颇太多,可以问其原因,并给出适当的建议。在不断揣摩的过程中,学生的领悟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再其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名著故事片段表演需要多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需要学生自己经过讨论,决定剧本和角色的分配,并在排练过程中不断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轻松地与其他同学交流,增加了的合作能力,他们的性格也能得到互补,综合素质也能够得到提高。

  通过“演名著”来引领学生“读名著”,并不是让学生任凭自己的兴趣读哪一本书都可以,在各个具体环节中教师还是应当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这样才能让演出名著不只流于形式和一时热闹,从而取得促进学生阅读的实际效果。(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6-07-24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