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2016年度激励我们前行的教育思想(二)


年度盘点·带着2016去旅行——观点篇(二)

根据现阶段需要分析政策热点;立足教育规律研究深度问题;总结教育学者的思想,让后来人站到他们肩上;进行教育试验,并不断总结经验、提炼规律……2016年,像以往的每一个年份一样,是教育学者们繁忙、辛劳而又富有成果的一年。

掂一掂、数一数他们的成果,享受教育思想的魅力。

——编者

【教育试验】

李明华:未来学校什么样

文章:《未来学校什么样》,2016811日第3

观点贡献者: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明华

未来的学校教育活动分散在学习保姆当代孔夫子和家庭教育董事会及各种社会化教育服务机构的活动中,可以把这些人员和机构称为微观的教育当事人。这些当事人在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法律和法规约束下活动,经常性的活动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个格局就是未来的教育治理。

一种新的校中校可以形成一种办学竞争的常态机制,学校建筑、图书馆及设施(以下统称为学校物质资本)可以是开放的公共教育物质载体,提供给教育管理部门同意而又有资格办学的教育家个人或团队办学。

朱嘉耀:人格化师范教育试验

文章:《走向人格化:师范教育的一种改革探求》,201698日第6

观点贡献者: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校长朱嘉耀

人格化师范教育将教师职业人格视为以普遍人格特征为基础的、有明确职业特性的、圆整的人格系统。教师职业人文品质包括以热爱学生为基点,以身作则为特征,以公平为准则的教育伦理精神;以纯熟的教育技能为基础,以情感为血脉,以独特为标识,以灵活为气韵的教育艺术精神;以激发创造意识与能力为追求,以树立创造型人格榜样为己任的教育创造精神;以珍惜生命流程,尊重生命的尊严和权利,开发生命潜能为圭臬的教育生命意识;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的管理方法、合作交互的教学方式为追求的教育民主意识;敏于感知美、善于表现美、长于创造美的审美意识。

【问题研究】

郭福昌、朱家雄、齐大辉、诺贝尔摇篮创办者:找准儿童教育研究的文化逻辑

文章:《找准儿童教育研究的文化逻辑》,201662日第8

观点贡献者:原国家教委专职委员郭福昌、北大书同家庭文化与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长沙诺贝尔摇篮创办者等

中国上幼儿园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多的,当前流行的学前教育理论几乎没有一家是中国自己的理论,其实中国有悠久的学前教育源头,但是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

办教育一是要找准教育的逻辑起点,要符合逻辑。二是要了解教育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教育要面向未来,也要面向过去、面向历史。三是要学好哲学。

认识和尊重中国文化的隐性文化逻辑,而不是采用全盘否定自我和接受他人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自己文化中的学前教育,是当今我国学前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中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好的学校教育应有三声早晨是哈哈习武声,上课时有琅琅读书声,下课后是嘻嘻欢笑声。”“三声意味着教育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美好其童年。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过一个美好而完整的童年。

儿童在学校中的问题行为,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最有效的教育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的教育。

李培根:创新创业教育少了一点闲适

文章:《创新创业还需要一种力量》,20161124日第6

观点贡献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

在双创活动轰轰烈烈开展之时,人们是否应该意识到,创新创业也好,创新创业教育也好,其实还需要一种力量——静的力量!创新创业的欲望”——不欲之欲,需要信仰支撑,其实是一种善。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时而静下来,追问人的存在的意义,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的改善,那种创新创业一定有更高的境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确少了一点闲适的氛围。闲适使人有可能去想象居前的、虚拟的需求。闲适使人的思维不至于囿于常规的模式。闲适使一些人有可能敢于做大事。

创新创业要解决实际问题,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却不能陷入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们如果拥有静的力量,一定更容易探测自己事业的高度,更容易静观自己人生的深度。

朱小蔓:如何培养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

文章:《如何培养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20161020日第6

观点贡献者: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小蔓

教育学要利用认知科学、心理学、脑科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新的知识发现,更充分地认识情感和情感教育的价值。情感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形成更完善的脑结构,支撑人的理性和情感更好地相互交融发展。这是关系到人类种系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问题。

教师情感人文素质及其表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要培养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敏锐觉察力和感受力,观察、诊断学生情感状态的变化,并通过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作出应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成长,帮助教师成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道德自觉的教育者。

经济全球化时代道德人的培养,基于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人的道德情操的忧虑与关怀,探寻经济全球化时代怎样培养道德人,以培养21世纪具有善的品性的年轻一代。

成尚荣:文化隐喻重构语文教育

文章:《文化隐喻:重构语文教育》,2016324日第6

观点贡献者:国家督学、原江苏教科所所长成尚荣

隐喻是语文认识与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文化是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必须真正确立语文树人的理念,让语文成为一个意义世界。

语文、语文教育积极推动转化和创新,让中华民族这只陶杯里的水永远清澈、永远丰盈、永远激荡,饮入中国人最美好的生活。

文化好比是洋葱头。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里发现思想、信念、道德、智慧,在表达中出精神、灵魂来。

文化有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方式。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那就是浸润、濡化、探究、体验,而非控制、强制和胁迫。

洞察世界的新途径,即第三种文化。第三种文化打破纯粹人文和科学分野的文化,用新的方式沟通两种文化。它将为语文开辟新视野、新领域、新方式。

郝京华:校本课程的改进逻辑

文章:《校本课程的改进逻辑》,2016519日第6

观点贡献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年级至6年级)研制项目负责人郝京华

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学校要清楚自己的教育哲学,校本课程应该具有普遍性。

课程目标的设计缺乏普遍性目标视野。因有检查考试等压力及时空的局限,国家课程提供普遍性目标的空间不大,校本课程完全可以不受这些限制,更多关注普遍性目标,突出人的素养的教育。校本课程组织形式单一。学科课程大多数采用的是知识中心的自上而下的课程组织方式,优点是系统,缺点是远离学生的经验世界,学习方式也多以接受式学习为主。校本课程可以考虑其他组织方式,以弥补其不足。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存在不平衡。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的选择是课程设计不可或缺的两翼,尤其是学习经验的选择,它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要先设计好内容结构,再考虑经验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01-1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