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正确的校园思维关乎行动力量的持久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实现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地生根,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只有正确的校园思维,才能产生正确的价值理解,从而形成持久的行动力量。

学校在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担负的是主体责任。校园思维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学校管理者、教职工立足校园开展实践化思考,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教育目标上实现核心素养提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对具体知识传授的引领,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课程整体效应对单科教学效应的超越,在教育形式上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对单纯注重书本知识教学的变革,在评价引领上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对考试分数至上的纠偏,充分发挥核心素养在素质教育学校实践中的价值牵引作用,催生学校教育教学生态的崭新变革。

课堂思维:整合各学科教学的综合效应

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主阵地。首先,各学科教学均要聚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教育不仅仅是部分学科的任务,也不仅仅是部分教师的职责。各学科教师都要在深研课程标准、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核心素养的全面内容和完整体系了然于胸,着力处理好学科内容与核心素养的结合点,实现水到渠成式的融合、自然而然的点化。其次,要避免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在以前的课程改革中,曾经出现过生硬贴标签的教学方式。例如,每节课不分内容、不分课型、没有侧重,都醒目地列出“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贴标签式的教学,有名无实、生拉硬拽,教学效果自然是不如人意了。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具体到不同学科并不要求平均用力,每个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十八个要点也并不要求不分重点地全面体现。课堂思维追求的是学校全部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整体效应、综合成效,主要任务就是在日常教学中奏响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主旋律,在学科教学的自然融入方面做足功夫,在充分体现学科特质的基础上,因教学内容而异采取不同的策略。

精准思维:根据实施对象不同开展校本创新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校本创新是有效实施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校本创新的立足点一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学段的不同,二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教育类型的差异,三是各个学科知识体系的不同特质。这些都需要不同的思考立场和切入角度。就其要义而言,校本创新,一要使我们的教育“邀请”更有吸引力。教育教学活动表面上看是学校的统一安排,实质上是对教育对象发出的热情邀请。没有吸引力的邀请,学生也会被动参与;但充满吸引力的邀请,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所以打造魅力校园、打造魅力课程、打造魅力课堂、打造魅力活动应该是增强教育邀请吸引力的重要渠道。二要使我们的教育呈现更有感召力。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是价值引领、情感支撑和行为实践统一的过程,其中尤其不能忽视情感支撑的作用。当核心素养教育活动深深触发了学生内心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情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情冲击时,我们的教育活动就具有了强大的感召力。学生就会产生更加真实丰盈的内心感受,核心素养的内容就会由概念内化为他们的情和意,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并进而改变他们的知和行。

评价思维:撬动学校投身实践的有力杠杆

评价的目的是鼓励参与、促进发展、实现引领。落实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建立评价思维,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杠杆作用。目前正在全国逐步扩大试点省份的新高考改革,明确了“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标准,即以统一高考学科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为依据,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参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这些改革政策的出台,为进一步确立综合素质评价的地位,调动学校利用综合素质评价杠杆撬动核心素养落地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政策支持。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形同“鸡肋”的成因很多,其中学生成长信息、数据和材料收集、归档、呈现的过程中信息点多、工作量大、形式不规范、格式不统一也是重要因素。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战略的深入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空间的“人人通”已经成为现实,这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提质增效提供了便捷工具。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的现实表现可以实现即时录入;学生成长的写实记录、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等内容的格式化收集、分析综合、形成评价、公开公示、结果运用等,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不再是繁杂的工作负担。

(作者王光辉,系安徽省蚌埠市教育局总督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05-17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