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4Y学堂


推荐理由

有一种课堂叫“4Y学堂”。这是由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教育集团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研发的。4Y学堂“唤醒内力,授之以欲;传授方法,授之以渔;体验成功,授之以鱼;鞭策激励,授之以欲”,一揽子解决学生想学、会学、学会、恒学的问题。其理念与方法具有样本价值。

在“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办学思想指导下,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教育集团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向美的身心、向善的品格、向上的学力、向真的学识、向新的行动”等“五向”标准为培养目标,以“聚焦核心素养、实现跨界衔接”为理念,以“基础课程校本化改造,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发,研究课程专业化发展”为策略,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4Y(Y,欲、渔、鱼字拼音开头字母)学堂。

基于核心素养设计课改蓝图

基于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和理解,基于教育部关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对应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实际,我们对官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理解和解读,创造性提出了“智慧学生”的“五向”标准,即“向美的身心、向善的品格、向上的学力、向真的学识和向新的行动”。

“向真的学识”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相对应,包括“崇文、重理、跨界、贯通”四个内涵。我们强调“跨界贯通”,是基于未来人才培养需求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实际特色定位。

“向上的学力”与“学会学习”相对应,包括“乐学、会学、学会、恒学”四个层面。“乐学”是授之以“欲”,明确目标、激发兴趣,是学力的前提;“会学”是授之以“渔”,学生为本、指导方法,是学力的保障;“学会”是授之以“鱼”,体验成功、促进发展,是学力能够得到保持的重要元素;即使失败之后也有“恒学”之力,表达为“还想学、坚持学”之意,又是授之以“欲”,开始新的一轮学程。

“向美的身心”与“健康生活”相对应,包括“良好的习惯、健康的身体、坚毅的性格、略现的特长”四个方面。什么是坚毅?有专家给出的定义是“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关于孩子的性格,正向心理学又提出了七项指标,认为它们是预示孩子未来成功的“七大秘密武器”。这七项指标分别是:坚毅、激情、自制力、乐观态度、感恩精神、社交智力、好奇心。这表明,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在于我们给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帮助孩子获得了以坚毅为首的七项重要的性格特质。

“向善的品格”与“责任担当”相对应,包括“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文化”的善良态度和理解。其中“与社会”的态度包括对家庭、家乡和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初步责任感;“与文化”的态度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也包括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向新的行动”与“实践创新”相对应,包括“动脑质疑、动情合作、动口表达、动身实践”四个维度。

基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认为“五向”标准中的底色是“向美的身心”和“向善的品格”,亮色是“向上的学力”“向真的学识”“向新的行动”。“向美”是基础标准,“向善”是核心标准,“向上”“向真”是增值标准,“向新”是最高标准。

 怎样整体推进综合课改

“五向”标准代表九年一贯制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五向”标准抑或称之为“五向”素养之间层层递进、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在实践中,我们立足学生“五向”标准,逐渐形成学校“目标-模组-层级”式独特的课程体系。“目标-模组-层级”式课程体系中,“目标”指的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即努力培养“全面发展、个性优长”的人才。“模组”指的是在培养目标之下的“五向”素养,分别是向美的身心模组、向善的品格模组、向上的学力模组、向真的学识模组、向新的行动模组。每个模组都有关键词解释和学校基础课程、学校改造课程、学校拓展课程支撑。“层级”是指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未来发展的分流,从目标的角度又把课程划分为基础、丰富、高级三个水平。

给学生选择权是有效推进课改的关键所在。我们在体育学科、艺术学科尝试实行专项、选项分类走班教学,在计算机学科、数学、英语等学科尝试实行分层走班教学。

智慧空间是学校课程落地实施的基本保障。学校遵循建构主义教育观,把教育视为生命体验的过程,倡导体验式学习。学校“七大中心”的建设,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教育的全过程,在体验与感悟中增长智慧。“七大中心”包括:体育健康中心、艺术共享中心、心理支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阅读赏析中心、学科活动中心、气象观测中心。

其中科技创新中心立足学科跨界、项目研究、团队建设、创客空间、线上线下,开展STEAM课程。STEA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阅读赏析中心化整为零,把原来集中在图书馆的图书按规划漂流到学生必经区域、年级组核心区域、班级教室阅读区域等。班主任为每个学生开设阅读存折、好书推荐角,实时记录阅读过程。通过图书漂流,让图书更适合学生,让学生方便阅读、精准阅读。图书馆变成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阅读的场所。

学科活动中心是学科开展特色活动的专属场所。如“国学馆”“国际理解”“美术天地”“机器人实验室”等。

智慧校园升级是整体推进课改的技术支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接踵而至,原来的数字校园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升级后的智慧校园要有无处不在的校园网络、无处不在的环境感知、无处不在的交互入口、无处不在的校园服务、无处不在的智慧体验,使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共享,开发自组织学习系统、自适应测试系统、自动化辅导系统,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德育模式、科研模式、家教模式、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使教师、学生和家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管理、学习和评价……逐渐形成电子学生证、智慧校园平台、数字化课程、数字实验室、在线学习、在线辅导、在线评价等多种教育方式,探索出学生成长全程记录、学习过程全程捕捉、学生思维全程留痕等课改管理模式。

    如何实施4Y学堂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课程落地实施的根本途径。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为班级授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班级授课制使“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成为可能,可谓顺应了当时的学习要求。可时代发展到今天,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学习年龄的差异、学生学习科目的差异、学生学习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构建新的多元的学习方式,积极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改革。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尊重学生差别的基础上,遵循“适合选择、适时合作、适度翻转、适当混合”原则,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4Y学堂,进行教学流程再造。

至于教师教学方式创新和流程再造,下面这个“理解十进制”的教学案例就能说明:

【案例】27+4课堂教学设计

原案例:教师呈现小熊探险的情境,发现蜂蜜,第一堆27瓶,第二堆4瓶,一共多少瓶?而后,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每10个一捆),找到“把27与4合在一起”的方法,即将4拆成3与1,凑成新的一捆,得到三捆和一根小棒,从而是31。

这个片段似乎很成功(教材就是这么编写的)。然而,实际的教学显示,不少学生认为,未必是10个一捆,任何数量的小棒用绳子一捆都叫一捆,也就是说,学生对于这里的“一捆”表示10个并不认同。

修改后的案例:教师呈现准备请客人到家吃饭的情境,教师计划用许多鸡蛋招待客人。家里的冰箱里仅有4个鸡蛋,教师从超市刚刚买来一箱鸡蛋(共3层,每层都有用纸浆做成的10个窝,每个窝放一个鸡蛋,一共30个),打开后发现破损3个,仅剩下27个。教师将鸡蛋带到教学现场,只不过已经将鸡蛋做了处理——将其中的蛋汁抽出来,仅剩下蛋壳。教师马上提问:“现在鸡蛋数量一共多少个?”该环节是在解决“想学”的问题。

实际教学显示,修改后的这个案例很成功。几乎所有的学生凭借感觉自然地认为,“必须凑成整屉整屉的”,也就是说,10个鸡蛋一屉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更是学生所认同的,用它表达“十”才是更合适的。该环节是在解决“会学”的问题。

实际的课堂教学表明,小学生很自然地将4个鸡蛋中的3个补到3个空缺中,凑成完整的3层,剩下一个,一共31个。该环节是在解决“学会”的问题。

不仅如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23-8”之类的问题,采用“10支笔一盒,一共23支笔,准备发给8位同学,每位同学一支笔,还剩几支”的方式呈现教学,效果也非常好——小学一年级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拆开一个整盒分给8位同学(他会自言自语地说,3支肯定不够8位同学分的,不必考虑3,直接从整盒里取就可以了),而后将剩下的合在一起。

这种方式也是成功的,其中缘由在于,学生几乎经常见到真实存在的“10个一盒”,一盒就代表10个,这是真实存在的“十进制”原型,采取这种方式实施教学是智慧之举。该环节是在解决“恒会”的问题。

学生的“会学”问题,主要借助“学法指导课”来解决。

【案例】学法指导诊所

“学法指导诊所”活动固定在每天中午课余时间进行,分为“学科诊所”和“通识诊所”,采取学生问诊和教师追踪两种方式进行。“学生问诊式”是学校向全体学生发出诊疗单,自认为学法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诊疗单进行咨询,诊断教师给出针对性建议。“教师追踪式”是教师根据日常教学观察和过关检测中发现的学法问题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开出相应的“处方”,并及时追踪,督促其矫正。

“学法指导诊所”聚焦学法困难生的改进,并与学法指导讲座、校本课程相呼应,共同构建从学校层面到学生个体层面的学法指导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学业水平稳步提升。

总之,基于“五向”标准,学习方式也将趋向分类分层走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翻转学习、混合学习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的多元方式。未来,智慧校园、网络课堂、远程学习、在线教育、云计算、大数据等多元化的交互式学习平台,将成为师生新的学习环境。(新闻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07-0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