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扎根之所。本世纪初启动的课程改革,至今已近20年,但是还有个别学校无动于衷,有的学校处于“等条件成熟了再说”的阶段,有的学校担心课程改革对教学质量有影响,有的学校一味地摆问题、讲困难,就是不思考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落实课程改革的深层要求?我认为,学校课程改革要有“零度”思维,激活课程参与者的主体意识,让学校课程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所谓“零度”思维,就是回到初心的思维,回到课程改革原点的思维,理性关注丰富生动的课程改革实践的思维。
零心态:聚焦生长
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场改革总是缘起于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的觉醒。推进学校课程改革首先是心态的归零:零心态,学校课程改革必须回归原点、聚焦生长。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课程改革究竟为了谁”的问题。
从当前情况看,课程改革必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达到的程度要求。
因此,学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课程改革就是要聚焦生长,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设置多样化课程,多维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零距离:贴近需求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准则,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校课程与学习需求无缝对接,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
零距离,就是要实现课程产品与学习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减少课程产品与学习者年龄差距,减少课程实施与学习者心理差距,减少学习需求与课程服务的现实差距,让学校课程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
因此,学校课程改革应最大限度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学生的兴奋点,科学设计课程,合理组织课程,积极探索课程实施的多样方式,为学生充满灵性地成长提供最充分的课程保障。
零时间:立即行动
课程改革这么多年,还有一些学校没有动静,他们还在观望,还在等待。学校课程改革必须“零时间”——因为,立即行动是关键。
立即行动,从分析学校课程情境开始,从把握学校课程发展优势开始,从找准学校课程发展问题与生长点开始;立即行动,从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开始,从研制课程纲要开始,从学程设计开始,从研制课程实施方案开始;立即行动,从规划学校整体课程开始,从厘定学校课程哲学开始,从梳理学校课程架构开始,从研究学校课程设置开始,从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实施开始;立即行动,从思考学校文化融入课程开始,从厘定学校办学理念开始,从确定学校课程理念开始,从将理念融入课程实施、管理与评价开始,从让学校课程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开始;立即行动,从建构学校课程改革路线图开始,从把握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开始;立即行动,从让课程改革活跃起来开始,让学校课程评价多元活跃开始,让学校课程管理良性运行开始……课程改革什么时候都不晚,迅速行动是上策。
零条件:全情参与
课程改革不会因为条件好而做得更好,也不会因为条件差而做得更差。全情投入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条件。
等待,课程改革的条件永远不会成熟;条件,只会在课程改革中变得更成熟。只有参与了,我们才会解决问题,才会尽可能让条件更完善,让保障更充分。
例如,一所学校推进“书香”课程,由此加强了图书馆建设;一所学校推进“创客”课程,由此加强了创新实验室建设,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梦工厂”;一所学校推进“小天鹅”课程,由此建设了舞蹈专用教室……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设备与资源,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零滞后:专业为王
保守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常识。学校课程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学会适应改变,需要每一位教师知道:昨日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不了今天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把校本研修作为适应课程改革的利器,每一位教师必须明白:课程改革因学习而改变。
学校课程改革倚赖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倚赖于专业文化的觉醒。我们要积极向课程改革先行者看齐,激活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意识,让教师成为学校课程领导者、研究者和推进者,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实验”,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彻底改变教师只是规定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只把课程当作学科教材的狭隘观念,形成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课程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课程发展同步提升。
零障碍:拥抱问题
没有危机就是最大的危机,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面对课程改革,问题不可回避。
学校课程改革要善于摧毁改革过程中的一切问题,要善于让所有的信息都流动起来,让所有的渠道都畅通起来,让教师所有的脑细胞都活跃起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做什么,多试几个怎么做,要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
一句话,学校课程改革无论如何都应该让所有教师动起来、跑起来,贡献聪明才智。如此,问题会向我们让路,困难会向我们低头,课程改革就会“一路绿灯”——拥抱问题,课程改革就会“零障碍”。
零排斥:多维联合
为了提升课程品质,学校课程改革应该实现“零排斥”,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专家等群体的最大化互动与联合。
首先,人员要全纳。学校课程建设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所有可能的人都要纳入课程改革的主体视野。学校应充分调动师生及家长的课程参与积极性,家长及社区人员有课程管理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为学校课程发展提供资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组织要强化。学校可以设立课程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程开发的重大决策与研究。这个小组可以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以及社区相关人员构成。建议不少于50%的席位给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有时还可以邀请有关课程专家为课程改革把脉诊断、出谋划策。课程领导小组的组长建议民主选举产生,并在此基础上明晰责任。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校委会、教导处、德育处、学科教研组在学校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使之各尽所能、各尽其责。
零风险:质量保障
课程改革对教学质量有没有影响?这是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从现实角度来看,多一些危机意识,加强质量风险管控,制定质量预警机制,提高学校课程管理水平,确有必要。
大量的课程实践证明:课程的丰富性、精致性与教学的有效性呈正相关。可以确定的是,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绝不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不是三个独立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育人诉求,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课程任务,履行不同的课程职责,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为了“全面的质量”,我们绝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绝不能随意提高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要求,绝不能把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课程的知识延伸和加深。
综上所述,学校课程改革要有“零度”思维,秉持理性立场,打破常规,建构价值,追随梦想……让所有的参与者朝着最美的课程改革图景迈进。(新闻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