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捕捉教学“卡壳”背后的价值


集体教学活动是师幼有效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手段,让幼儿习得新经验的同时,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然而,由于幼儿人数多,思维方式、经验积累与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导致幼儿对集体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感受或想法,甚至提出各种教师无法预测的问题,从而使教学活动受阻。我园将这种现象称为教学“卡壳”。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当教学遭遇“卡壳”时,多数幼儿教师不愿正视这些情况,常选择“回避”或尽可能“防患于未然”。那么,在集体教学中遭遇“卡壳”时,教师应该怎么办?

引导幼儿讨论,化解“卡壳”之处

在小班幼儿学会唱《我的好妈妈》之后,我决定引导他们为歌曲加上动作,进一步激发他们爱妈妈的情感。正当孩子们手舞足蹈地唱歌时,我突然发现亮亮双手抱胸,满脸不高兴,他噘着嘴解释说:“妈妈不在这里,她听不见!”

亮亮的父母离异了,在唱这首歌时,他的心情肯定不愉快,如果直接在大家面前说明亮亮没有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他的心情肯定会雪上加霜。于是,我选择从孩子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请大家一起讨论:“现在妈妈听不到你们的歌声,该怎么办呢?”有的孩子说:“可以回家以后唱给妈妈听。”有的孩子说:“等妈妈来接我时再唱给妈妈听。”还有的孩子说:“可以打电话唱给妈妈听啊。”

见时机成熟了,我问亮亮:“我们给妈妈打个电话,让她听你唱歌,好不好?”亮亮立刻笑了,当我拨通亮亮妈妈的电话后,他终于开心地和大家一起唱起歌来了。

孩子的世界不同于成人,尤其是心理敏感的幼儿,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解,所以当活动被孩子突如其来的问题“卡”住时,教师要耐心地引导,用他们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挖掘幼儿闪光点,找到“卡壳”的钥匙

《逃家小兔》是一个经典的绘本故事。为了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妈妈宽容、智慧的爱无时无刻不在自己身边,我特意制作了多媒体故事课件,神秘地说:“有一只小兔子,它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到底爱不爱它……”没等我说完,明明举手说:“老师,你是不是要讲《逃家小兔》的故事?”几个孩子也应和着说:“我妈妈早就给我讲过了。”

看着一部分幼儿的脸上写着“这个故事我已经知道了”,一部分幼儿眼中还充满好奇,该怎么办?总不能不顾及听过故事的孩子们啊!

情急之中,我突然想到这是发展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机会,我邀请听过故事的孩子们:“你们可以和我一起讲故事给其他小朋友听吗?”他们兴奋地说:“好!”活动于是变成我与5个孩子一起“接力讲述”。这样的结果,不仅让讲故事的孩子神采奕奕,听故事的孩子也十分专注认真。

尊重和接纳幼儿,意味着不轻易判断幼儿的内心世界,给幼儿充分的宽容。尊重“听过故事”的幼儿,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最终达成活动目标。所以,教师不要把“卡壳”当成教学活动的“绊脚石”,而要善于发现“卡壳”背后隐藏的价值,及时调整与生成,从而找到“卡壳”的钥匙。

追随幼儿需要,顺应“卡壳”的行为

雨后,我带领孩子们到院子里组织体育游戏“好玩的轮胎”。活动刚一开始,一个幼儿突然大声喊道:“快看,地上有很多洞洞。”这一声呼喊,孩子们的好奇心就被吸引了,纷纷问道:“这是什么洞,洞下有什么?”他们有的用手指挖一挖,有的找来枝条戳一戳,有的讨论说:“你看地上有这么多蚯蚓,这些洞洞会不会是蚯蚓的家?”

我该怎么办?应该把孩子们硬拉回“好玩的轮胎”游戏中,还是应该顺着他们的兴趣走?

孩子们的游戏兴趣点转移了,需要也就变了,如果硬拉他们回到预设游戏中,也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看着孩子们对“洞洞”的专心劲儿,我想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倡导的理念,我不能剥夺孩子们的兴趣需要、乐趣与好奇心,而应该追随他们的需要。

所以,我选择和孩子们蹲在一起,听他们谈论、看他们研究,我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真正的快乐和最直接的经验积累,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顺应教学“卡壳”,将它变成一个“美丽的变身”,也是一种美好的选择。

鼓励幼儿实践,击碎“卡壳”之阻

在大班科学活动“少用塑料袋”中,为了让幼儿了解塑料袋的危害,我从网上搜集了两幅从泥土里挖出的腐烂纸袋和完好的塑料袋的图片。在展示中,我问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什么?”佳佳说:“纸袋烂掉了,塑料袋却没有。”我进一步启发说:“为什么纸袋会烂掉呢?”大力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塑料袋也能烂掉!”我问大力:“你见过烂掉的塑料袋吗?”大力肯定地点了点头,然后几个孩子也肯定自己见过烂掉的塑料袋。

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不管对与错,他们愿意讨论辩解、主动探究。作为教师,不妨把引起幼儿关注的、通过自己努力或邀请家长协助能基本解决的“卡壳”问题抛给他们,一是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二是能培养幼儿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品质。

但是,考虑到教学现场不可能马上得出实验结果,所以我将这个问题“踢还”给孩子们:“怎么才能知道到底是哪个袋子能先在泥土里腐烂分解呢?”孩子们果真纷纷嚷道:“做个实验不就可以了!将纸袋和塑料袋同时埋到土里,过一段时间再把它们挖出来就可以知道结果了。”整个活动因为争论而走向实践验证,我很庆幸自己打破了“卡壳”的束缚,引导孩子们在争论中积极动脑,想出科学的办法验证答案。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无不处于变化之流的个体。”的确如此,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卡壳”情况,教师要有“活资源”意识,利用幼儿的心理特征,把“卡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这样教学活动才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07-17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