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从“杨不管”现象反思教育的现实困境


(来源:凯迪网)
 

 

  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有两名学生在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地理授课教师杨某站在讲台上充当“看客”,没有加以制止,后来也没有送被打学生前往医院。杨老师因此被网友称为“杨不管”。(《广州日报》7月12日)

  学生破坏教学秩序,在课堂上吵架斗殴,而老师却无动于衷,不加制止,充当冷漠的“看客”,确实有悖教师应有的职业伦理。然而正如俗语所说的“冰冻三日非一尺之寒”那样,在校园暴力不断滋生蔓延且日益升级的今天,“杨不管”现象的出现难道还不值得引发我们对教师教育中现实困境的反思吗?
阅读全文

  
【事件回放】

  老师冷观学生打架到死


【网友热议】

  
  法律界人士指出,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责任担当,就要体现社会公认的职业道德。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全体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当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老师无动于衷当冷漠的“看客”,这样的学校如何能让学生有安全感,这样的老师,又如何能让家长放心?
阅读全文

 

  

杨不管”如此心态 全社会必须警醒

  网民戏称杨某为“杨不管”,十分形象地点出了这位教师的可谴责之处。无论从法理上讲,还是就道德来说,杨老师都有责任在学生发生纠纷以致拳脚相向时,予以及时的劝导和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事态导向好的方面。这些工作决非“闲事”,与知识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更需要教师花费心血。因为此类教学之外的指导,往往蕴含了许多该如何为人处世的道德问题,尤其要求教师循循善诱,用心教导。而“杨不管”老师恰恰就是在这些应该倍加费心的地方,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无疑是对责任的抛弃。更为可悲的是,他对责任的背弃甚至到了对生命麻木不仁的程度——当学生出现危急症状时,他竟仍然上课。所以,就“责任”而言,“杨不管”老师是极不称职的。
阅读全文

 

  
  ●一个鲜活生命,就这样在老师眼皮底下陨落了,读来令人扼腕叹息。教育从终极意义上说,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与塑造,而非理性知识的灌输和堆积,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或者丝毫不管课堂秩序如何,只“灌”书不育人,又怎么能很好地传道授业?长此以往,恐怕只会误人子弟。尤其是,保护未成年人是全体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保护学生不受到伤害,也是老师的法定义务。

 

  ●“杨不管”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缺乏对老师保护的得力措施和办法,让老师普遍没有安全感。虽然法律界人士指出,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当教师因为制止了学生,或者说“管”了学生,给自身带来某种危险时,谁来保护教师?
阅读全文

  

别帮“杨不管”寻找制度借口

  有人认为,仅仅谴责“杨不管”还不够,需要修改失衡的制度;“杨不管”或许并非“不去管”,更重要之因可能是“不敢管”;现行教育政策一边倒地保护学生,学生、家长可以侵犯老师,但老师却不敢惩戒学生——同样在吴店中学,半年前一名姓刘的学生用菜刀砍断了班主任4个手指,原因竟是前一天下午该学生上学迟到后被老师批评。此类事件让“杨不管”们心有余悸。

 

  这实在是在为“杨不管”寻找“不敢管”的制度借口。试想,一些行业存在的遭报复的可能性,不知要比老师管教一名“问题学生”大多少倍,如果人人怕报复而“不敢管”,警察怕报复不敢抓罪犯,工商怕报复不敢打假,安监部门怕报复不敢查处非法煤矿……整个社会岂不更危险了? 
阅读全文

  
  既然教师也是管理者,那就有对学生批评的权力甚至惩罚的权力。这也是一种教育,一种特殊的,带有“末路”色彩的黑色的教育。也正是老师有这样的权力往往使师生间的关系对立,甚至激化,引发出许多的事情,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的一但事情出现,受到指责的几乎都是老师。却很少作理性的深入的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做?其动机和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少从客观全面的看问题,很少从学生那面思考。只要学生出了事首先就是老师的错。这个观点现在似乎成了定论。所以,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奇怪的现象,休息在家,学生下河游泳,死了,你老师没有做好安全教育,要负责任。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你老师是怎么做的,平时的班会是怎么上的,要负责。打架斗殴有责任,到网吧有责任了。学生考试没有考好,那更有责任了。总而言之,学生的任何不足和问题都可以算到你老师身上,甚至将来男孩娶不到老婆,女孩嫁不到好人,都是你老师的责任。一句话:你老师是怎么教的。甚至还有更恶毒的语言,什么垃圾老师,狗屁老师等等都出来了,似乎是老师毁了他一生。既然如此,当初为什么要找老师呢?不自学吗?所以有人在网上评“杨不管事件”时说,我们这个社会从教育界开始变态了。
阅读全文

 

  
  尊师就是尊重自己、就是热爱自己的孩子、就是对国家和民族尽责。你想呀,尊师不是就要让教师替家长管好孩子,尊师就是要他们为社会尽更多的责任,尊师就是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发奋工作,不好好工作良心过不去。今天以家长为代表的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是导致出现“杨不管”、“杨难管”、“杨不敢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难道只是教师的责任吗?不管(消极)是最有利的的反抗、是最难以对付的行为、是最无奈的对手。“杨不管”的行为已向我们下了最后通牒。我们再不要一味地对教师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了,全社会应该重点考虑我们应该为教师做些什么。难道我们真的要眼看着“文革”的历史在30多年后的今天重演吗?
阅读全文

 


【深度评论】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有养就得有教,而现在的情况却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副产品就是对独生子女的过于娇生惯养,独生子女本身就处在一种心理无法独立而经济过于独立的状态,而家长更是纵容独生子女在社会、学校生活中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去适应社会,因而,谨小慎微、内敛、听老师话等为人处世的准则被弃置,打架斗殴倒成了某些学生的“长项”,这也就是说,假如把孩子视为一块“毛坯”的话,这块“毛坯”在没有推向学校之前,就是歪斜的,不成型的,而人们往往把焦点放在老师与学校身上,显然是有失偏颇的,这恐怕也是网友反而“同情”“杨不管”老师的根源。

 

  而作为学校、老师,无论管毛坯如何,作为“窑匠”,应当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当好煅烧良砖好瓦的“窑匠”,而我们某些老师,恰恰也在娇生惯养的浑水里顺水推舟,家长不管,我也不管,以这样的心态去教育学生,两个环节都是腐烂的,最后倒霉的失教的,就是孩子,而假如每一个环节各司其职,学生仍然是可造之才,而不会出现“放羊”现象。

  从海淀学生骂老师,到“杨不管”不管学生斗殴死活,恰恰说明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放羊”现象,对个体的学生出现“两不管”的现象,正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乏术的悲哀,往深层里分析原因,伦理道德、社会秩序、尊师重教风气的堕落,也是造成老师不管、学生不听的根源。
阅读全文

  
  应该说,教师们力挺“杨不管”,是站在教师的立场,同情杨老师处境的无奈,并多少有些“兔死狐悲”之哀。其实,“杨不管”并非真的“不管”,他在学生打架时曾说了一句:“你们有劲的话,下课后到操场上打。”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自然是一句极不负责的话,然而也只有教师,才理解这句话中的凄苦。我们无从知道杨老师的年龄,但想必他是有一定教龄的老师了。一个血气方刚甫登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对课堂上这样的事故,绝不会不管,但在管了一次,两次,n次之后,也终于会不再管——管不了,不想管,也不敢管。恕我直言,学生在课堂上争执以致打架,本就是对课堂纪律的无视,对上课教师的无礼,杨老师那句话,的确不是为人师表的教师应该说的,但不能说没有威慑作用,但显然没能阻止他们。至于批评杨老师在学生被送往医院后“继续上课”,我觉得并不很妥当,难道解散学生宣布下课就是对的?别忘了还有那些想听课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关键是不幸后果的发生过于突然,又有谁能预料得到呢?假如可以,除非真是傻瓜或者禽兽,杨老师才会去当“看客”。

 

  其实,教师们力挺“杨不管”,也是在力挺自己,力挺作为教师,被贫困的生活、神圣的光环与社会的舆论压迫得奄奄一息,残存的最后的一点可怜的尊严。毋庸置疑,当前的教育法规,赋予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太多,而权利太少,实际情况已经演变为这样:学生、家长可以侮辱侵犯老师,但老师却不敢惩戒学生,有时连正常的批评教育都无法开展,时间久了,就造成一些学生不把学校的纪律和老师放在眼里。比如杨老师任教的那家学校,半年前就曾发生过学生刀砍老师的血案,起因竟是学生因迟到遭老师批评而怀恨在心。在这件事中,当事的学生因属未成年人,没有承担刑事责任。此情此景,难怪众多教师疾呼:学生的的安全要教师保护,教师的安全又有谁来保护呢?

  年轻生命的殒亡,尤使人感到悲痛;这本是不该发生的悲剧,但还是发生了。也许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对某个人的带着激愤的谴责,而是借此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是否出了什么问题,并加以改进,这也算是对逝者的安慰。否则,我恐怕将来还会出现“郭不管”、“张不管”之类。
阅读全文

  
  学生胡闹而教师束手,是从引起西方那套快乐教育开始的。其实西方学生打不得是表而,教师还保留有治他们的法子呢。此邦抛弃了仲尼提倡的“师道尊严”,又片面引进“快乐教育”,就成了现在的伪自由主义。伪,是伪在学生们并没有真正获得自由。首先他们失去了发展到个人极致的自由,其次,成年后会发现,社会上可没有惯着他们喽。

 

  教师,应该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轻装部队。伪自由主义则是把教师缴械了,让学生们直接去冲击重装甲。古人说,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民鲜死于火;水懦弱,民玩而狎之,故民多死于水。让小孩子从小没规矩,既给社会凭添了不安定因素,也让这些小无赖们多了“不得其死”的机会。“惯子如杀子”啊。
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安徽出了个“杨不管” 两学生上课打架酿人命他书照教

  谴责“杨不管”之余仍需反思

  "杨不管"比"范跑跑"更恶劣?

 

从“杨不管”看教育中的“伪自由主义”

为何众多教师力挺“杨不管”?

为什么“杨不管”反惹同情?

“杨不管”事件,让人不得不想起可怕的“文革”

“杨不管”事件的断想

“杨不管”是如何炼成的

“杨不管”事件大家评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8-07-1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