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资格无门,晋升职称无望,合理流动无路
民办学校教师成了流水的兵
本报记者 李剑平
民办院校教师大多处于“无证”上岗状态
“运动会志愿者1000人,庆典安保志愿者1500人……”近日,北方某高职学院党委书记在一次民办教育研讨会上,如数家珍般说起学校师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很骄傲地宣称学校志愿者的阵容已经超过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开始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
民办教育协会一位负责人问他:“后来教育部门慰问志愿者的巧克力你们收到了吗?”“什么巧克力,没有听说过。”
当得知“巧克力只发给了公办学校的师生”时,这位民办高校的书记当场目瞪口呆:“我们长期‘无证’上岗受的委屈还不够吗?连慰问志愿者的一块巧克力都要被克扣,怪不得大家都说我们民办学校是后娘养的。”
民办院校的师生,尤其是教师,无法和公办院校的师生享受同等待遇,致使民办院校师资就像“流水的兵”。对此,在一所民办高校担任副院长的陈女士深有感触。她说,学院建立近10年来,没有一名教师坚守至今。
去年8月,河北大学一名艺术专业的研究生到该民办高校应聘教师岗位时表示,“非来此工作不可”。校方和她签订聘任合同,可开学后却迟迟不见她报到上班,一打电话才知道早已另谋他就。
“民办院校永远处于教师的‘次选项’,而不是‘首选项’。”陈女士说,年轻老师实在没有地方去了,就在民校委曲求全,混个饭碗。只要遇见稍微有点奔头的岗位,民校老师就会卷起铺盖走人。
陈女士现在非常担心一名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的老师的去留问题。这位教师屡次申请教师资格证都被拒绝,毕业后一年评上助教职称,但之后的职业生涯就面临“断路”的问题,即使校方主动出面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再三解释,千言万语向其他公办院校请求帮助都是徒劳的。
“学院成立以来一直为教师的资格与职称问题头痛。”陈女士说,她非常理解那些弃民校而去的老师。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不可能长期处于“无证”工作状态,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不可能一直处于助教职称层面。因为他们连一块职场“敲门砖”都没有,将来谁相信你曾经是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社会凭什么认可你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