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欲爱无力”到“欲罢不能”,一批牛老师颠覆了必修课课堂
本报记者 章咪佳 本报通讯员 龚晓
象牙塔里的学生,对学校里、一堆由“马克思”打头的课程,有着“欲爱无力”的痛苦,不少人一到上课时分,不是“暴病”缺席,就是托人代签,实在不行,索性上课补觉。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课程,是大一、大二生的必修课。可是有一批思想政治课老师把这样一门必修课的课堂全盘颠覆了,不仅翘课的同学基本绝了迹,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旁听生找不到座位的情形。
听70后老师一堂课
45分钟,笑20余次
近日,记者到中国美院转塘校区,现场聆听了一门传说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课的是名70后老师,叫丁红旗。
45分钟,发笑20余次。列举一个片段,您就知道“这趟水”的深浅。
“我知道有些同学是替人来代签的。”一开课,丁红旗就单刀直入,教室里的热空气瞬间冷凝。“但我不怪你们,做好事的好人不能受到惩罚。比如我们今天讲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思考。为慈禧办事、残害革命党人的朝廷爪牙,本身也是为了救国。”
“但是我这么做,不是鼓励大家偷懒,而是觉得有必要培养你们的责任意识。比如,这些杀手得弄明白革命的目的与形势。”
“至少签到的同学是有责任心的。像《十月围城》里的严孝国。”开课不到5分钟,丁红旗就这么一番历史、现实、电影轮换上阵,就像表演一堂单口相声,让台下东倒西歪的学生纷纷挺直了腰杆。
45分钟,丁红旗大汗淋漓,却乐此不疲。
“美院的学生可不好教。”这是美院思政老师的共识,不仅学科本身吸引力不如专业课,连学习的时间,也常因为下乡写生,立项创作等“飞来横事”给中断。“艺术生对文化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远远低于专业课,如何在课堂调动他们的情绪对于思政教学来说,是一大难题。”除了上课,丁红旗平时最花时间的业余爱好,是和同学QQ聊天,发E-mail,有时候还冲到学生宿舍去转转。“与学生的距离拉近,是思政老师教学成功的一大法宝。对待美院学生,一板一眼的政治老师,需要双倍激情,要让时尚的学生,在课堂上和你一起共鸣!”
教思想政治课
需要“三心二意”
其实,丁红旗背后有一支团队,全部由思政老师组成,带头人是吕雪峰老师。
10000名学生对7名思政老师的比例,让课题组有一个特别的思路:从学生入手。
他们有个“三心二意”理论:事业心,在一个非政治化的时代,政治老师自己得先站稳阵脚;关爱心,学艺术的学生情商高,特别敏感,比如你不能藐视他文化不如你;奉献心,在美院教思政,体力、脑力都要强。
吕雪峰很实诚地说,这是名利双不收的活计。年过50的他,每周要上18节课,810分钟,站到讲台前,一分钟不停歇。他常给来应聘的年轻老师“泼冷水”:“到美院来教书,没什么优厚条件,不是对教学痴迷,你可能不适合来。”
除了这三颗心,课题组的老师还讲究学科意识和服务意识。
“美院学生进校时,文化课偏弱,在学校也没有其他综合专业的课程可旁听。所以思政课的作用在于弥补学生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上的缺憾。”但同时,美院的思政课,也为了学校“培养高素质综合艺术(设计)人才”的宗旨服务,对于这个目标,思政课备课组则是结合学生专业,让思政与艺术相容。7名思政老师目前已经开出8门选修课,全部是做了学生的功课后,根据艺术生的特点,开出艺术哲学、市场营销等门类的课程。
浙大:李立志老师每次讲完课,学生都会长时间鼓掌
浙大学生:大四因为个性课程选学要求,选了四门通识,李老师的课是唯一一门每次都去而且从没早退的课程。
浙大网友:我从来没有想过翘李老师的课,或者说,搜肠刮肚也想不出翘课的理由。我大学上课这么多年,李老师的课一分钟都舍不得错过。
(今年5月6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李立志因肝癌晚期抢救无效去世。这位在浙大既不做工科研究,又不搞文科创作的老师,是全校师生最敬佩的老师之一。这几天,学生在校园网上发帖,讲述自己听李老师思政课的经历,以此来悼念他。)
浙理工:郑显理老师很拉风,老“愤青”领着小“愤青”
张凯:郑显理上课有个秘诀——“三分之一”原则。他给不同专业的同学上课举的事实材料,至少有1/3不一样,原本干瘪瘪的理论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王璐:上郑显理的课,学生最开始的感觉是“愤青遇愤青”,一个老“愤青”领着一帮小“愤青”针砭时弊,讨论时事、争辩国际局势。一开始觉得这老师也大胆了点,什么都敢说,后来发现这是他的小阴谋,为的就是放饵让你上钩。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部主任郑显理在学校人气超高。他开的政治必修课没人打瞌睡、代上课,这还不稀奇,就连他开的公选课,报名人数都远远超过教室容纳数。)
包韦隽 章咪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