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黄店镇芝堰中心小学位于兰溪西北嵎美丽的三峰山脚下。 踏进芝堰小学的校门,朗朗书声入耳。开阔的操场中间,孩子们正在欢快地跳着绳,操场右边一幢三层高的新大楼,在这个偏远山村里显得异常醒目。
然而就是这幢教学楼,让这所学校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年轻的校长拍板,拆危房建新楼
芝堰中心小学是一所位于贫困山区的学校,她拥有许多中国农村学校的典型特征:
老师很少——全校只有34位老师;
学生很少——一共只有300多名学生,其中60%都是留守儿童;
年级很多——名为“小学”,还得兼管“幼儿园”里的88个“流鼻涕”的孩子。
还有,校舍很简陋。
2004年之前,这所学校只有一幢建于80年代的三层教学楼,剩下的,就是21间危房。而这些危房,就是学生们每天吃、住的场所。
2004年,芝堰小学新任校长潘俊坚到岗。这个当时只有28岁的校长果断决定,要兴建学校食宿综合楼。
2007年9月19日,新大楼开工建设,2008年8月29日竣工通过验收。
新大楼共三层。一楼是宽敞明亮的食堂,里面放着整齐的餐桌。二楼分别安排了美术室、阅览室和音乐室等专用教室。三楼是多媒体教室和部分老师的办公室。
为还债不得不向老师借钱
2010年4月7日,食宿综合楼审核造价出炉,总计1143986元。
相对城里的很多教学楼的建造成本来说,这个数字一点儿也不算高。
学校老师说,建大楼之初,为了省钱,校长潘俊坚把地质勘探、图纸规划等工作都“包揽”过来了。为了使大楼设计更合理,他连着一个多月,每隔一天就往金华的设计院跑。
负责学校基建的包友忠说:“食宿综合楼的中标价,当时在全金华市基建招标中都是最低的。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基建环节校长都亲自抓。”
然而100多万元,对这个山村学校来说,依然是一笔巨款。
潘俊坚算了一笔账,截至今年,各级财政拨款已到位84万元,尚欠施工工程款29万余元。
“早在2008年农历过年时,包工头为了讨要工程款,就扬言要带民工到我家过年。”潘俊坚说,那些天包工头每隔几个小时就打电话给他,“后来我向学校的老师们借了5万元,正月里又在其它地方借了14万元,还了一部分欠款。”
“按协议,本来要一年半时间还清的,拖到现在还不上,我心里也很过意不去。”潘俊坚说。
此外,新大楼建成后投入使用,还购置了锅炉、学生餐凳及其他的内部设施。这些,都需要钱。
为了偿还债务,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潘俊坚不得已,向全校34名教师以月息1分,借款43.5万元,一年分两次支付利息。
一年的经费只够还利息
如果这个学校在城市,或许这不是难题。动辄上万元的借读费,用于还债绰绰有余。
然而对山区学校来说,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兰溪市财政下拨的每名小学生每个学期175元的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合计约5万元。
学校教导主任胡勇兴说:“这5万元刚好够支付老师借款的利息。”
这意味着,派老师出差和进修学习等维持学校教学水平的活动,无一分钱可动用。
为了减少开支,全校师生尽量节约水电,学校尽量不外派老师到外面进修、培训和听课。
按教育局规定,每年度应该发给每名教师1500元的福利,而芝堰中心小学只能减半或者象征性地发一些。“学校老师也很理解,没啥怨言。”
面对如滚雪球一样的债务,潘俊坚感到举步维艰,也有些无助。
冬日暖阳,斜照在食宿综合楼外墙“敬业修德,勤奋好学”几个红字上。潘俊坚说,他从不后悔建这幢楼。至少,他现在看着孩子们欢呼雀跃着冲向食堂时,他的心里是踏实的。
“山区经济可以滞后,但是教育不能落后。我仍然希望,外界和相关部门能给我们一些帮助,我代孩子们谢谢了。”潘俊坚说。(记者 蒋双庆 实习生 陈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