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水晶花泥,加水之后会变大,植物可以从里面获取二氧化碳和水份……”在水培植物展区,北京铁路第二中学初二学生闫叙看到父亲脸上的不解,自动当起了老师。 9月20、21日,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普日的一个分会场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记者在现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孩子为自己的父母讲解起科普知识。 “生物课上老师向我们展示过这些植物,平时我也喜欢看一些科普书籍,所以知道。”看到记者疑惑的目光,闫叙得意地说。父亲之前则完全没有接触过这类知识。“今天把孩子带来本来是想让他学一点科普知识的,结果很多他都明白,倒是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父亲说。 在“节约资源”展板前,记者看到一个小孩在为母亲讲解中国目前的资源和环境状况。这个11岁的孩子叫黄士恒,他告诉记者,他是西城区科技馆学员,参加了很多科技兴趣班。 “其实很多孩子的科普知识已经够了,倒是我们大人,科普常识相当匮乏。”黄士恒的母亲倪志英说。 “这种科普活动不一定要在特定环境、特定日子举办,不应该只针对青少年,很多常识大人们也需要,比如那些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倪志英指指对面中国生理协会和心理卫生协会的展板。 “经费是个大问题。现在绝大多数公众是通过电视接受科技知识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足够资金经常在电视上做宣传广告或播放科普节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综合处处长王春林说,因为经费有限,目前中国的科普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因为这类群体接受力强。但实际上,对中国普通公众的科普宣传和活动力度远远不够。 “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大环境的普遍浮躁和急功近利。”王春林同时指出,国家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可以立刻见到经济效益的地方,如科技研发。对科普这种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见成效的活动则不太重视。 (实习生 王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