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贵定县昌明镇谷凌村,有一个名叫甲孔的自然村寨,寨内有80余户人家。由于该村寨距离村中心小学有3公里左右的路程,山路崎岖,路险坡陡,为方便寨内孩子上学,1995年,该村成立了甲孔小学教学点。41岁的代课教师杨世荣,至今已在该教学点独自坚守了16个年头——两个年级的教学任务他一肩挑,所有教学科目他一人“扛”。 谷凌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寨内村民至今仍使用苗语进行交流,不少人甚至还听不懂汉语。在村子里,杨世荣算是同龄人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了。1989年,杨世荣从昌明中学初中毕业,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自己22年的代课生涯。
一开始,杨世荣是在村中心小学——凌武小学代课。1995年成立教学点后,他便独自撑起了甲孔小学两个年级的教学局面。由于仅有他一名教师,甲孔小学只开设了两个年级,主要课程是语文、数学和音乐。
说是学校,其实甲孔小学的校舍不过是两间破旧的瓦房——大的一间用作教室,小的一间用作办公。学校操场也就是一块稍加平整的土坝子。
两个年级的学生,多的时候加起来有40来人,少的时候只有20多人。上课时,一间教室里两个年级的学生各坐半边。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8点至11点半上语文课,下午2点至4点半上数学课。上这两堂课时,要么一年级的学生听课,二年级的学生看书自习;要么二年级的学生听讲,一年级的孩子们温习老师上堂课讲过的内容。只有在下午偶尔出现的音乐课上,两个年级的学生才是同时听讲、唱歌。“我歌唱得不好,所以每周的音乐课上得不多。”杨世荣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和别处不一样,在甲孔小学读书的孩子,通常都要上两个一年级后,才升入二年级。原因是村里没有开设幼儿园或学前班,第一个一年级是为了让孩子们进入入学预备状态。由于村里人都讲苗语,刚刚入学的孩子们压根听不懂普通话,所以杨世荣只能用双语教学。而这,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甲孔小学至今仍未迎来一位外来支教志愿者的原因——但凡不懂苗语的人,几乎无法与当地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
从1989年走上教学岗位到现在,22年的时间里,杨世荣的工资从最初的每月80多元涨到了现在的280元。算上剩余的教学经费,每年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家中有两亩田地,妻子专职务农,一年所得仅够支撑全家的伙食。这些年来,为了补贴家用,每逢寒暑假,他都会到外地的工地上找活儿干。
在杨世荣多年教授的学生当中,有不少已经念完高中,甚至大学。但是,却没有一人愿意回到这最初的出发点,将教学点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杨世荣10年前家中修建的房子,至今仍有1万余元的债务没有还清。还有家里的孩子正在读中学,也需要教育方面的开支。是坚守还是离开?这是一个让杨世荣无不纠结的选择。问题是,坚守下去,实在难以支撑孩子日渐加重的开销;外出打工,甲孔小学的教学接力棒由谁接续,30多个学生娃的未来又该怎么办? (贵阳日报;记者 况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