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的场面:台上的模仿者出尽洋相,台下哄堂大笑不止。
教材里所谓“不知羞耻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对这些学生自尊心的进一步伤害。
振兴教育,必先振兴教材。
——董喜才
4月12日,当甘肃省天水市一所普通中学的政治教师董喜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会议室里见到该社的副总编辑韦志榕和副社长尹鸿祝时,教了半辈子书的他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6年前,一直生活在西部的他第一次来北京,是和朋友自费旅游,而这次进京的原因是“给人教版初一《思想品德》教材提意见。”
当他所在的镇中学校长看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发来的邀请公函时,特别兴奋,对董喜才说:“人民教育出版社能够请一个普通老师到北京去当面提意见,这太不简单了!如果有需要,我给你报销来回的差旅费。”
动身之前,董喜才在网上看到,教育部已经把启动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修订工作纳入2011年的工作重点。
教育部发言人续梅曾表示,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面向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十几万学生,组织专家专门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教材的跟踪,调查教材的使用情况。“从调查情况来看,广大师生对于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普遍满意,但在使用当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对于这种说法,董喜才的看法却大相径庭。他甚至态度偏激地认为:“2003年人教版初一《思想品德》(上、下册)是一套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教科书”,在他看来,该教材存在着部分章节“思想内容错误或片面、内容结构逻辑混乱、意义表达不明确、层次不清、语法不规范、行文不畅”等现象。
话说出来吓人。以前,很少有教师站出来质疑教材的权威性,因为大家觉得,教材都是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大学教授集体编写的,审定数次,岂能“粗制滥造、质量低劣”?
董喜才是学校教龄比较长的骨干教师,对教学很上心,在课堂上总是千方百计地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越是这样,他越是发现问题。在初一《思想品德》(下)中有这样一堂课堂活动情境方案设计课:一,观察自信者的风采;二,选定几个你认为很有自信的人,说出他们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点;三,在脑中想象他们自信的神态,并在内心体验一下;四,要求“与小组同学交流你体验后的感受,每组选出一人上台,展示自信者的风采”。
董喜才认为,“自信心是人的内在素质,从神态、言谈、举止等外在表现上很难把握,要求涉世不深的初一学生进行模仿和展示更是不可思议。”结果在教学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的场面:台上的模仿者出尽洋相,台下哄堂大笑不止。
除了课堂教学上的一些感受,董喜才还对教材中一些判断性的表述有不同看法。比如初一《思想品德》(下)第6页上写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不知道惭愧,不感到难为情,那就是不知羞耻,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
“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是指哪些行为?哪些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是应该感到惭愧和难为情的?这是不是给那些有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而不知道惭愧和难为情的人判了道德上的“无期徒刑”?
在他看来,学生中的确存在一些“不知羞耻”的现象。有的学生做了错事脸不红、心不跳,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老师的批评蛮不在乎,甚至无礼顶撞,似乎已经无可救药。其实,这些学生并不是真的“不知羞耻”、没有自尊心,恰恰相反,他们比别人更需要被尊重。这些孩子大多经常受到指责、冷遇和歧视,因自尊心无法得到满足而痛苦。他们无法通过正面的努力获得尊重,于是以一种“不知羞耻”和“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和方式表示他们的不满和抗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里所谓“不知羞耻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对这些学生自尊心的进一步伤害。
带着这些疑问,董喜才开始给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编辑室写信,但几年过去了,他发出的信石沉大海,没有音讯。他来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后,一位编辑请他到出版社参观时告诉他:“每年我们收到给教材提意见的信太多了,无法一一回复。”
2007年,董喜才登录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论坛”发表意见。为了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他把帖子的标题写成“我要状告人民教育出版社”。这一“告”还真起了作用,人教社政治编辑室的一位编辑主动与他联系,并进行了一些例行解释,但何时修改教材却再没提起。
董喜才还是不满意。2010年,他匿名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博客的头像是一个妩媚清纯的美女。他利用博客向一些知名专家和报社记者留言,希望能够再次引起出版社的关注。2010年年底,通过一位记者的牵线搭桥,他把自己几千字的意见书递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尹鸿祝,而此时教育部已经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准备对教材进行比较大的修改,“这位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的意见比较系统,对于编写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之处。”几经联系,董老师终于来到北京,和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坐在一起“当面提意见”。
让出版社感到惊讶的是,董喜才此行带来的《现行人教版初一<思想品德>教材质量问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有两万多字,打印出来近30页。他工工整整地掏出来,摆在出版社领导的面前。
“论坛和来信当中的材料,我只是用了一点点,抛砖引玉。我8年来对教材使用的系统看法都在这里。”董老师在他提交的报告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振兴教育,必先振兴教材。希望教材的问题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我们每年都会由社长带队到各省调研,听取特级教师和各方专家的意见,但请来自最基层的教师来出版社提意见,这还是第一次。”人教社副社长尹鸿祝说,“我们真心感谢他,也会把董老师的意见反映上去。”(中国青年报;记者 桂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