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北大教授姜伯驹:站在讲台50年的大科学家


  花白的头发,睿智的眼睛,这是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姜伯驹留给人的第一印象。今年73岁的姜老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他1957年毕业留校执教至今50多年,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作为享有国际盛誉的大师、名师,他长期坚持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直到3年前才因身体原因走下讲台。 

  姜伯驹是国际著名的拓扑学家,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还获得陈省身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大奖。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大科学家,却常说:“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 

  学生们给姜老师讲课总结出三个特点,其一是有学者风范,其二是平易近人,其三是教学方法由浅入深。他对自己的讲授总是精益求精。有的课尽管他已讲过许多次,但每一次都有新意。虽然上课用的讲义是他自己编的,但课堂上他从不照本宣科,总是高屋建瓴,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表达叙述非常讲究。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深奥的理论经他讲解既明白易懂,又不失深刻性。他还经常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在他看来,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还要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把自己的体会传达给他们。 

  北大数学学院03级的一位学生对姜老师课堂教学评价说:“清晰且具有条理的板书和讲义,细致而又生动的讲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一位本科生说:“姜老师是我们学院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我非常喜欢听他的课。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姜老师身为院士,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坚持关注学生作业批改情况,目的是从中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法。” 

  对于学生的很多问题,姜老师每次都非常耐心地解答。有一次,因为有些同学上课迟到,没听到前半部分,对后面讲的几个例子不太懂,下课后又去问了他一些问题。后来,他花了一节课重新讲了一遍,令学生们感动不已。 

  姜老师俯首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数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博士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对于学生,他最看重的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他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非但不要求学生因循导师,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自主创新。他总是对学生的研究工作给予最宽松的环境和最无私的帮助。在他的帮助和影响下,一批青年学生赴美留学深造,并已取得较大成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如他的学生王诗宬、段海豹、周青等已陆续学成回国。 

  王诗宬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卓有成就。王诗宬谈到姜老师时说:“姜先生做事一向认真,他把解答学生的疑问当作最大的问题来重视。上世纪80年代早期,有学生找姜先生请教,没有联系上。他知道后,骑着自行车到学生宿舍去找学生。”五十载春风化雨,半世纪桃李满园。这50年中,究竟发生过多少这一类的小故事,恐怕连姜老师自己都记不清了。 

  姜伯驹感到,中国数学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希望在下一代身上。“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比自己取得一两项成果更有价值,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花大力气培养好青年一代。”多年来,他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花费大量时间悉心寻找体现最新思想和成果的材料,组织研究生学习,让他们尽早走上研究工作的前沿,尽快赶上国际数学研究的新水平。 

  低维流形是拓扑学中最年轻的、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姜伯驹首次访美时,我国还无人涉猎。面对学习低维流形的好机会,他宁愿少出论文,毅然把主要精力转向低维流形。1980年夏,他利用回国开会的机会向北大学生介绍了这一理论,1981年他即开设了低维流形课。不久后,他指导研究生在低维流形方面取得可喜的进展。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学生在低维流形方面取得好成绩,成为我国低维流形研究的骨干力量。 (新华网;李江涛)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1-04-23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