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教授被赞讲课好听 学生坐地上旁听


  华政的很多老师,害怕和刘宪权紧挨着教室上课——刘宪权给本科生上课,一个容纳300人的教室会硬生生挤下四五百名学生,没有座位的学生不得不到隔壁教室去拖椅子。谁要是挨着刘宪权的教室上课,谁就要目睹教室里课桌椅被“抢劫”的灾难,这已经成为华政松江校区的奇景。所有在华政读法学的学生,都渴望到这位刑法学教授的课上去坐一坐,否则“大学生活不完整”。

  “理工学科中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依我看来,在法律学科中,这句话应该是,学好刑民法,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学校如果开个新专业,就叫‘国际经济刑法’,括弧,就业主要面向海牙国际法院,肯定会热门得一塌糊涂,因为它既国际,又经济,又法律”……互联网上,一份教师语录被很多大学生热转。创造这些生动话语的大学教师,名叫刘宪权,执教于华东政法大学迄今已超过25年,法律学院刑法学专家,高教领域为数不多的全国劳模。

  私底下,华政的学生尊称他为“宪哥”,几乎所有新生在接受入学教育时都被告知:“读华政不去听宪哥的课,就算没来过。”“一塌糊涂”是刘宪权的口头禅,而很多走上司法岗位的毕业生回忆刘教授的课则会评论说:“好听得一塌糊涂。”

  “读大学,必须要上课”

  记者旁听的,是刘宪权给研究生上的一节课,主题为“见死不救”。他像走红互联网的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那样循循善诱,用经典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上课铃一响,头脑风暴就开始了:请问,一名医生看到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故意不采取任何施救手段,这和一名警察看到歹徒持刀行凶而无动于衷,性质一样吗?

  刘宪权把手中的麦克风抛给了学生。第一名被问到的男生说,都是见死不救,两种行为似乎没啥两样。第二名同学说,性质肯定不同,但只是感觉,理由说不上。轮到第三名学生,宪哥才收获一个相对满意的回答:两种行为的性质当然是不同的,因为医生不作为,直接导致`病人死亡;但警察不作为,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是罪犯。“那刑法上应该如何评价?”宪哥立刻追加问题,学生又卡壳了,麦克风很快流转到另一个学生面前:“医生的行为属于不作为形式的故意杀人,而警察的见死不救则应理解为滥用职权罪。”随着讨论深入,答案渐渐浮出水面。

  “上我的课从来没有学生睡觉。上我的课还要睡觉,那只能说明你确实要睡了。”这句话出自刘宪权语录,也在他的课堂上被充分印证。刘宪权不仅讲课思路清晰,而且引领学生讨论极有方向感:他会像巡逻般地从教室最前排走到最后排,最大范围地调动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逼”着学生用所学得的法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你们很多人光会背法律条文,真正要用的时候就不行了。”刘宪权不忘在课上见缝插针地告诫学生一条“真理”——读大学,必须要上课。

  此话有深意: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很多学生给逃课找了堂而皇之的理由:知识可以在网上学,可以自学。毫无疑问,刘宪权会用自己的发问,打消这种荒唐念头。

  照刘宪权的话说,“老师不讲清楚,靠你自己根本悟不出来,那就等于没学会。”而这,才是在大学听课的意义所在。

  明星教授的另一面:认真得“一塌糊涂”

  刘宪权是那种在课堂上不重复老调调,把最新的庭审案例拿来当课堂教学内容的老师。当然,也是一个会讲笑话,不乏幽默感的老师。作为一种回应,华政松江校区,刘宪权的课堂常常上演奇景:可容纳300人听课的大教室,硬是挤进了500多人。

  华政学生中流行“人肉占座”

  ——每个寝室轮流派人赶早占位;而赶早不成的学生也有法子,附近教室里的课桌椅,都见缝插针地搬进了刘宪权讲课的阶梯大教室;当然,更晚到的学生有时甚至只能坐在地上听课。

  刘宪权的高人气,在华政已经上演了十几年。华政历史上,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迄今十六届,宪哥一举拿下十三届,没有拿的那几届,只是因为当时他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参加香港回归的相关工作,没在学校开课。

  不过,鲜有学生知道,那个在课堂上幽默感十足、颇有些滑稽演员风采的大教授,其实本质上是一个极端认真、仔细的人。

  “上课如果要靠讲笑话吸引学生,那不是真本事。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这是需要下苦功研究的。其实,每次跟学生上完课,我都会自己总结一下。”刘宪权在华政执教超过25年,同时担任沪上多家公检法机关的顾问。凭借过去这些年的积累,刘宪权坦言,如果要在课堂上“胡吹”,一整年不备课都没问题,但他却不准自己这么干。

  华政校园里,有老师佩服刘宪权,说他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大教授不弃“小本”——每年坚持给本科生开课,是不折不扣的劳模。

  对此,刘宪权另作他解。“我要感谢本科生呢,给他们上课,我可以不断巩固法学领域方方面面的知识。有时候,带研究生和博士生做某个专门领域的研究,思路难免偏狭;给本科生上课,可以获得很多灵感。”在刘宪权看来,那些“高高在上”的大教授远离本科生,其实才是吃亏。

  刘宪权曾夸下海口,要拿下20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的称号,所以,他还要给更多的本科生上课,上更好的课。

  对话刘宪权

  记者:您上课提问时,有些同学明明表现很一般,甚至回答问题很傻,你却一直给他机会甚至逼他发言,为什么?

  刘宪权:某个学生今天在课堂上表现很差,僵在那里,回答问题遭到同学哄笑,他就印象深刻了。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切入口在哪里,他就记住了。今天他犯傻了,明日走上法庭,他就不会犯傻。

  记者:您课上使用的很多案例都来自庭审一线,很多案例甚至还没有宣判,用这些教学合适吗?

  刘宪权:我上课使用的一些案例,是过去的学生来请教我的,他们如今很多都在检察院和法院系统工作,在判案中遇到了困难。我把我的观点告诉他们,但同时强调这是我的个人观点。在课堂上也一样,我会明确告诉学生,哪些案例在检察机关内部会引起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哪些案例法院还没有宣判,他们可以继续关注。

  记者:华政的很多老师口才都不错,您觉得自己吸引学生的地方在哪里?

  刘宪权:我不认为自己口才好,但我可以说,自己是一个认真的人。我的想法很简单,学生从我的课堂上走出去,能学到真知识,有真收获,而我也在给他们教学的过程中温故知新,有收获。这样的双赢,多好。(文汇报;记者 樊丽萍)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1-05-0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