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孩子没什么课外读物,她就给孩子们办“报纸”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学校里没有多少体育器材,她就利用脸盆、树枝当器材,把长凳当鞍马,带着孩子们开趣味运动会。因为她的到来,农村孩子的作文、摄影作品照样能够获得比赛大奖…… 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共产党员罗融华,湖北恩施大山里一名普通的“特岗教师”,以她对山区教育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让大山深处的孩子享受到了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罗融华说:“我选择资教,就是要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融入大山里,点亮更多孩子心中的梦想。”3年来,在大山深处,罗融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资教的含义,她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资教生”、“建始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办“报纸”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2008年9月,罗融华同另外4名资教生走进了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大山深处的望坪希望小学。
学校给罗融华安排的是五年级的英语和四年级的语文,学体育出身的她,虽然对这“不对口的专业”有点发怵,但天性不服输的她,还是“决定跨过这条拦路虎”。
然而,第一次上作文课,罗融华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四(1)班学生汤东东描写他家的小狗,为了凑齐规定的300字,他在文中这样写道:“我家的小花不见了,我到处找小花,边找边喊:‘小花、小花……’”他在文中写了60多遍“小花”,最后终于把小花找到了,字数也凑够了。
山里的孩子没有什么课外读物,为辅导他们写好作文,她绞尽了脑汁。她想到了远在武汉的同学,便打电话请他们帮助买少儿书籍。当孩子们接到从武汉邮寄过来的童话、写作之类的书时,如获至宝。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
她还引导、鼓励学生写周记,并创办了班刊《我们的山花花》。她定期从学生的周记里挑选优秀文章进行讲评,并摘抄到班刊上,悬挂在墙上供学生阅读。“嘿嘿,我的文章上了班刊耶!”文章被选中的学生感到无比自豪。慢慢地,孩子们喜欢上写作文了。
罗融华刚接手班级时,学生的英语成绩平均分只有30多分,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及格,口语更是“老师、同学都听不懂”。为此,罗融华曾急哭过好几次。
罗融华开始了“快乐英语”、“动感英语”教学尝试。她将英语教材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创设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通过肢体语言、做游戏等方式使英语教学形象化、趣味化。“罗老师的英语课,有游戏、有音乐,轻松又快乐,我最喜欢上英语课了!”学生付心星说起学英语,别提有多带劲!
通过她的努力,学生的英语赶上来了,从原来全班60人只有7人及格,到现在只有6人不及格,及格率达92%,平均分也提高到79分。
让山区孩子的作品走进博物馆
一段时间后,罗融华了解到学校里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缺乏关爱,更缺乏欢乐。多数孩子学习劲头不足,“疲疲沓沓的,压根儿就看不出儿童天性中无忧无虑的模样。”怎样让山里的孩子也快乐起来?罗融华想到了“让孩子动起来,办一届趣味运动会”。
学校没有跑道,没有秒表,体育器材也几乎没有。“一个脸盆、一根树枝都是我们的好器材。教室里的长凳被我们搬出来当鞍马,校长家的长腿木桌被我们抬出来当球门。孩子们踏着瓦片小心翼翼地‘过河’,用竹竿抬人‘钻山洞’,那天,全校有400多人参加了趣味运动会。整个学校欢呼声震天,每个孩子脸上都红扑扑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兴奋和快乐,让我感动得想流泪……”罗融华说。
后来,罗融华又组织孩子们搞了“六一文化活动周”,全校孩子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沿着山村游行,孩子们一路跑着,村民们一路跟着,“那阵势,整个学校都活了。”这是村民的评价。(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