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兰松摆渡接送孩子上下学。(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周仕敏
他是一个老师,独自驾一条小船,在湖面接送学生。每天看日升日落,与湖对话,他也变成了湖的一部分。
在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的大龙湖上,46岁的壮乡教师石兰松每天早上用船渡着一群孩子,他划过湖里的每一片水域,都留下美丽的波纹。
他,已在湖面上来来回回划了26年,且还在继续划着。
山里娃的希望之船
清晨6点半,石兰松起床,迅速洗脸刷牙,扒了几口饭,就匆匆赶到河边,等待村里四面八方的孩子前来集中。
孩子们到齐了。石兰松叫他们穿上救生衣,每批6人,双手扶住船舷。石兰松叮嘱孩子们坐好坐稳。
石兰松是上林县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唯一的教师。刁望教学点负责接收大龙洞村5个自然屯二年级以下孩子就读。但教学点与周围的寨子后有悬崖峭壁、无路可通的大山,前有水深超过10米的大龙湖。
“要修路难度很大,加上村民买不起炸药,只能从水里过。”石兰松说。
1985年9月,石兰松高中毕业后回大龙洞村当代课教师。从那时起,石兰松就这样义务护送大龙洞村的学生往返上学、回家。
从当上老师的第一天起,石兰松就靠双手撑着自家的小木船,载着学生往返在大龙湖面的求学路上。上课时每天至少要在水面撑4趟,每趟30多分钟。26年,他往返4万多次,共撑坏了8艘小木船。
“2010年9月,一个不愿意透露名字的爱心人士王先生为我和孩子们捐了一艘机动铁船,给孩子们每人带了满满的两袋衣服,还有雨衣和雨伞。临走时留下了一年2000多元的油费。”石兰松感激地说。
船头悬挂着一块木板,木板上写着4个大字——希望之船!
双语教学照亮大山
一本厚厚的手写教案记录了石兰松26年的教学心得。“别人上课讲一遍就行,我至少要讲两遍。”石兰松说。
因为大龙洞村所在地方多为壮族,很多小孩自打开始讲话时,学的是壮语,刚上学时,听不懂普通话。“我就用土办法,先用普通话朗读,再用壮语翻译给孩子们听。”
4岁多的梁宏福,开始只听得懂壮语,石兰松用手指着书上的字,轮换用普通话和壮语领着他读。他在班上最小,上课时他总喜欢光着脚跑到窗边玩。石兰松只能一次次地将他抱回来。5岁多的覃宏健写字时,连笔都拿不稳,石兰松手把手教他写字。
在刁望教学点,17个孩子挤在一间教室里,被分成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班。“在这里,我既是小学老师,又是幼儿园园长,但更像保姆。”石兰松笑着说,“好在大一点的孩子懂事,经常会带年龄小的,课堂纪律非常好。”
教完一年级的拼音字母,石兰松又给二年级的孩子上课。为了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在2005年顺利通过代课教师转正考试后,他开始学习电脑知识,花了两个月才学会使用电脑。
心永远贴在孩子身上
刁望教学点还是一个“小药店”。在石兰松的办公室抽屉里,随时预备有温度计、感冒胶囊等应急的药品。
有一次,学生梁宏翔得了急性胃炎,肚子疼得在地上打滚。而他父母此时都在外面打工,联系不上。
万分着急之下,石兰松背上孩子划船去离学校1公里多的医院。那一夜石兰松几乎没合眼,在镇医院守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梁宏翔的爷爷来了,他才回去上课。
2011年4月,南宁市在上林县等3个贫困县实施免费午餐,其中就有刁望教学点。这之后石栏松不只是要划船,还当起厨师。
“每个双休日都要去离村一公里多的西燕镇买米和鸡蛋。由于没有冰箱,每天的猪肉只能叫镇上卖猪肉的帮留两斤,每天平均30元的伙食就够了。”石兰松说。
每天上午10点50分,石兰松开始为孩子们做饭。11点半,孩子们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菜了。做饭期间,孩子们自习,做作业,石兰松时不时要回教室转一圈。
在日常生活中,石兰松成了学生慈祥的父母。他照顾学生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细心。平时,看到孩子们的衣服脏了,石兰松就帮着洗。他说:“现在夏天,衣服干得快,中午洗洗上衣,晒半个小时就干了。”家长毅立说:“孩子留给石老师,我们放心!”
石兰松对每个在外面打工的家长都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每个月至少要打一次电话给孩子,并且电话要打到自己的手机上。“孩子需要父母的疼爱,不然孩子会很孤独。”他说。
就是这么一名普通的老师,17个孩子视他为亲人。课堂上他是教师,课堂下他是“家长”。
近日,上林县政府投资10多万元在刁望教学点建起了新教室,新厕所,还有新运动场。石兰松也于近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