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教打工子弟唱歌的异乡人(图)


 
本报记者 王鹰 摄

  本报记者 张东

  每到寒暑假,自封为中国孩子合唱团团长的李昕总会有各种担心:合唱队的孩子们是否都能如期返回?孩子们所在的学校是否能顺利开学?

  这个合唱团的孩子都是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这类学校和这里的学生都很不稳定。李昕说,自己在打工子弟学校教唱歌已经6年多,每年都会有学生返乡就学,或因原学校停办而转学。他的合唱队也组了又散,散了再组。

  这段时间,李昕看了许多有关北京关停打工子弟学校的新闻,他很担心作为合唱队根据地的那所打工子弟学校被停办,那样的话,合唱队也就不得不解散了。

  这些孩子连学唱歌都没办法持续下去。李昕同情他们,但又无能为力,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义务教打工子弟们唱歌。

  这个曾经的公办学校音乐教师,为了音乐的梦想到北京,与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不期而遇,继而将自己的梦想系于这些漂泊异乡的孩子童稚的歌声中……

  音乐·命运

  其实,我跟孩子们的命运是一样的,都是在偌大的北京城里漂泊的人。李昕对打工子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他也是这个大都市的打工者。2004年,24岁的李昕已在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学从事了多年音乐教学工作。但这一年,他有了新的打算,想去大城市继续学习音乐,实现音乐梦想。

  当时的李昕并不了解大城市,对如何立足、如何养活自己也没想那么清楚。他唯一的想法是,我有一把吉他。不管到哪里,只要吃上饭就行了。凭着年轻人的自信和勇气,他揣着自己的全部积蓄500元钱,背着几件换洗衣服和一把吉他,登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刚到北京时,为了省钱,他住进了火车站旁30块钱一天的旅馆。尽管条件艰苦,他却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打算先找个工作稳定下来,再去找老师学习音乐。几经努力,他终于在一个送水站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一次送水途中,一辆校车从他身边驶过。他立刻放下水桶追赶,一直追到一个路口,学生下车的时候,李昕跑过去扒着车门问:师傅,你们学校缺不缺老师?”“我们学校不缺老师。再说,现在都快放假了。听到师傅的回答,李昕觉得浑身软了下去。他转身往回走去。但好像缺音乐老师。司机师傅望着他的背影喊道。李昕站住了,立刻冲回司机身边,说:我以前就是音乐老师。你们学校在哪里?有地址和联系电话吗?司机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不你现在就跟我去学校吧!校长今天正好在。李昕什么也没说,便跳上了这辆打工子弟学校的校车……

  那一刻,我就觉得自己命中注定要做老师。”6年多过去了,再次回想起这次与校车的偶遇,李昕仍会回味许久。

  命运的安排让李昕又做回了教师,站回了讲台。但这次,他是一个陌生城市里打工子弟小学的临时教师。打工子弟学校的一切都像是临时的:破旧不堪的校舍,随时申请离开的教师和那些连基本学习条件都得不到保障的学生,甚至学校也随时面临着被关停。

  重拾老本行的李昕发现,孩子们唱歌很卖力气,他们的生存境遇更是让他心疼:他们跟随父母在城市里漂泊,看到的是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汽车,但却生活在城市边缘。这些孩子内心的矛盾和不安都写在他们的眼睛里。(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1-08-2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