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颜下拥有一张精致的脸庞,利落的短发别在耳后,灿烂的笑容衬托着两颊,这就是北京市第五幼儿园教师石利颖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刚刚荣获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的她,却无半点架子,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无限的亲切感,好似一缕温暖的阳光。
笑容是她的招牌
石利颖独创的教育智慧,让年仅37岁的她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首届幼儿教师基本功大赛全能特等奖第一名等荣誉;在参与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区等课题十余项后,她仍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
总有家长问石利颖,“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爱来幼儿园,为什么每天早晨起来都哭哭闹闹的?”面对家长的困惑,她认为这些问题总在提醒自己,只有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愿望,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因此,她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小朋友第一天进到幼儿园觉得新鲜,第二天期盼着来,第三天觉得不来不行。
慢慢地,石利颖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老师爱自己,但在短时间内小朋友可能感受不到老师心里是爱他的。“可是,灿烂的笑容能让孩子最直观地感受到你是爱他的。所以,每天清晨我给孩子的第一缕阳光就是我的微笑与赞美。”石利颖说。
每天,石利颖都会在班上选择一个非常适合的位置,迎接外面来的孩子,同时照顾屋里已经到了的小朋友。在她双手迎接小朋友时,还会关心地问孩子昨晚在家里的情况,是不是给爸爸妈妈讲幼儿园里发生的事儿了。
“这种互动把老师、家长和孩子三方的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孩子就会知道,石老师每天都在幼儿园等着我,会笑着迎接我,他就有了一种期盼心理,期盼快点见到老师。这么一来,他们就没什么可害怕的了。”石利颖认为,工作就应该做到孩子的心里去,做到家长的心里去。
观察是她的宝典
石利颖在教学一线走过了18个年头,每天面对着孩子,从教育到生活,从吃饭到睡觉,唯一不同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和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石妈妈”是她新接手的一批小朋友起的,石利颖非常喜爱并享受这个新称谓。
小莉是班上一名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每天早上都像小鸟一般快乐地走进教室。可有一天早晨,她低着头,双手紧紧攥着小书包,一声不吭地走进来。“昨晚接走时还好好的。”石利颖看着小莉紧皱的小眉头,心里十分担心。
在石利颖循循善诱下,小莉终于向她吐露了心声。“石老师,我不想在地球上生活了……”听完孩子的倾诉,她的心揪得更紧了。与小莉妈妈面谈后,石利颖才了解到,原来孩子妈妈晚上加班整理图片时,小莉无意间看到了在地震中被压在楼板下的一只小手的图片,而她的妈妈没详细解释就哄孩子睡觉了。
接下来的几天,石利颖查阅了大量资料,通过集体教育课告诉小朋友们北京所在的地壳板块特点决定了它不是地震多发区;幼儿园的逃生演练不是迎接灾难,而是要学会正确的避灾方法。一周后,小莉的脸上浮现了往日的笑容,并能愉快地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们讲述如何在突发事件中逃生。
“孩子敏感又脆弱的心通常承受不住一个灾难性的画面。倘若碰到类似情况,一定要让孩子快乐地释放自己,尽快扭转他们的情绪。”通过这个案例,石利颖告诫家长,在家中工作时即使是微小的细节也要注意,否则不经意间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作为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孩子在想什么。尤其是因为经过一夜之后,小朋友的心里在琢磨什么,情绪是否变化等,这些都需要老师细致入微地观察。”她由衷地感叹。
智慧是她的秘籍
在五幼,曾经有一名叫大林的小男孩,个头天生比同龄孩子高大许多。由于身高体格的优势,总欺负弱小,他所在的中班老师表示没有任何办法管教这个孩子了。经过家长和学校的讨论协商后,最后决定将大林转到石利颖的大班去。
“对于大林这类孩子,我知道,他们是想引起老师的关注。”石利颖在管理调皮学生上有着自己的一套经验。在她眼中,爱胜过一切言语,当老师用温暖的双臂接纳这些孩子时,他们会被感动的。
石利颖带着小朋友们为大林精心准备了一个迎接仪式,掌声不仅迎来了新学生,还迎来了一个“小调皮”。大林是个爱打人的小淘气,他的到来使班里平静的秩序被打乱了。
“大林属于那种精力特别旺盛的孩子,那就索性让他发挥出来吧,为大家做点儿事。”石利颖找不同的机会让大林帮小朋友擦桌子、整理玩具,还让他当了班长。当孩子融入集体时,就会变得懂事了。“毕业典礼结束后,大林跑到我面前,手里紧紧攥着两块捂得快要融化的巧克力给我。”说到此处,石利颖的眼眶湿润了。
如今,已有近千名孩子在幼儿园时期接受过石利颖的启蒙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毕业后还与她保持着联系。“老师,其实我早已不记得幼儿园时发生过什么事,但我记得您当时每天给我的微笑。”在石利颖心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孩子们在长大后回忆起她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笑容。
冰冰今年上初二了,她曾是石利颖的学生。每当看到已经泛黄的“家园联系”本上写满了“冰冰特会照顾小朋友,真棒”这些赞美与鼓励的话时,冰冰总会在不经意间扑哧一声笑出来。
石利颖总是这样对青年教师说:“当你把爱给孩子时,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同时也赢得了他们的爱,这就是做老师最幸福的时刻。”(文中所涉及的学生姓名均为化名)(新闻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