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吴艳兰:7年一人撑起11人的村小




吴艳兰在简陋的教室里为孩子们上课。费冬梅高立新 摄(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刘玉

  拐27道弯,趟5条小溪,翻3座陡坡,这是44岁的山村女教师吴艳兰每天到达学校的必经之路。

  吴艳兰的家离学校大约6公里,这一路的山谷人迹罕至,她每天往返需要两个多小时。踽踽独行中,吴艳兰走过了7个年头,无论风霜,也无论雨雪。

  吴艳兰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加碑岩乡黄木杖子村羊岩子小学任教。5间简陋瓦房,一个破旧的篮球架立在半大的操场上,就是这所村小全部的家当。全校11名学生,每天眼巴巴地盼着吴艳兰的身影出现,因为她是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

  黄木杖子村山多地少,村民分散居住在七沟八岔的自然屯里。孩子们五年级前在村小上学,六年级就送到中心学校读书。由于孩子少,羊岩子小学隔一两年才招一次学生。

  为了村里的孩子们不失学,你去顶顶!”7年前,吴艳兰被安排到羊岩子小学代课。当她第一次走进学校时,学校只有两名三年级学生。怯怯的老师好,两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守在校门外的孩子家长……这一切重重地敲击着吴艳兰的心。当得知两个孩子每天上学翻山越岭至少要走1个小时,吴艳兰决定留下来。这一留,就是7年。

  3个人的学校开课了。每天,简陋的教室里会传出师生们的读书声,下课后可以看到操场上师生们玩耍的身影。这是远近屯子的村民们最爱听的声音和最爱看的画面。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现在11个孩子被分为学前班和三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心理、科学等所有科目的教学任务,全由吴艳兰一个人包了。

  一年四季,吴艳兰每天早上5点起床,做好饭菜、喂完猪,7点带着饭盒去学校,平均每天上6节课。现在,她教的两个班级,互不影响的数学和英语课一起上,先给悟性好的学生多讲点儿,再让好学生点拨没听明白的。这样腾出来的时间吴艳兰就再教另一个班级。一天下来至少要讲四五个小时。

  吴艳兰不只是一名教师,她还是个女人。所以,每天往返学校必须要趟河,凉水刺骨时她会流泪;当下大雨和山洪暴发,鞋被冲跑,摸爬滚打绕道回家时,她会害怕;当泥泞和布满荆棘的山路划破衣服,磕破手脚时,她会委屈。冬天太冷,炉子又小,烧的只有柴禾和木棍。吴艳兰就和孩子们团团围坐在烟熏火燎的炉子前上课。常年的超负荷教学,累得她心脏不好,血压也高,嗓子疼更是常事,常年药不离身。

  吴艳兰不是没有想过离开这里。说句实话,我天天都在盼着有老师来替换我,但没人愿意来。一次,她觉得自己实在挺不住了,对孩子们说了实话。没想到家长们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到学校央求她留下,孩子们更是依偎在她怀里哭成了泪人。怎么办?我一走,这里的孩子就得走一个半小时到山梁外的另一所学校去上学。吴艳兰实在不忍心!

  吴艳兰不仅把自己留在了羊岩子小学,还把丈夫发展成了学校的义务校工。像修电话、安炉子、修厕所等学校的杂活儿,都给了丈夫。吴艳兰只有一门心思——“教好学生、看好学生

  吴艳兰说,在这里自己感到的也不全是苦,她也常常感到欣慰。

  7年来,她把两届共19名学生送到初中。其中,有几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名列前茅呢。吴艳兰经常翻看离开学校的学生给她写的感谢信,所有信对她来说都是宝贝。每到教师节,她都会收到孩子们送的小礼物,气球、发夹、皮套儿、自制的贺卡,吴艳兰一直都珍藏着,每看一次她都会泪流满面,因为这是她坚守在大山讲台上的动力和慰藉。

  家长们也感激吴老师。吴艳兰生病了,他们走五六公里的山路,送来鸡蛋和苹果;下雨下雪,他们争相拉着吴艳兰请她去自己家住一宿……

  常年生活在大山里,饱受风吹雨打,44岁的吴艳兰皮肤黑红,鬓角已生白发。但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她永远是最美的老师,因为她是为大山孩子点亮知识之灯的人。(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1-09-2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