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让生活更美好
——记全国道德模范、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中学教师李郁林

李郁林(中)与学生们在一起。本报记者刘见 摄
■本报记者 刘见
46岁的李郁林,出身教师世家。1985年,我国首个教师节设立。那一年,他走上了教书育人岗位,每天与讲台、学生为伴,过得快乐又幸福。然而,2000年初,由于妻子借款与他人合资开发宅基地失败,欠下巨额债务,李郁林毫不迟疑地扛起了“妻债夫还”的重担。11年来,他恪守诚信,虽承受着物质生活的艰辛,但乐观向上。
作为教师,他将诚信之德传递给同事及学生,相信诚信的力量,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在众人眼里,他是一名学生爱戴、同事信任、家长尊重的教书育人典范。
欠下债务的妻子哭着提出离婚——
他斩钉截铁地说:“妻债夫还,天经地义。”
2000年初的一天,李郁林的妹妹找到他:“哥,嫂子出事了!”妹妹把嫂子借款与他人合资开发宅基地,后因生意失败欠下近20万元债务的事告诉了他。这对当时月工资仅有600多元的李郁林来说,可谓晴天霹雳。
此前,李郁林一家虽不富裕,但也是小康之家。其父是退休教师,其妻在镇上经营着一家批发店,生意也还算兴隆。
当天晚上,知道闯下大祸的妻子内疚地向他提出离婚,她实在不愿为此拖累丈夫。这是一个辗转反侧之夜,李郁林通宵未眠。天亮时,他斩钉截铁地对妻子说:“妻债夫还,天经地义。我不同意离婚!”随后,夫妻二人挨家挨户地去向债主说明情况,商议还款时间。此后11年,李郁林一家一直“蜗居”在租来的上世纪40年代初建的民房里。李郁林每个月仅从工资中留出200元生活费,其他的全部拿去还债。多年来,他没为自己添过一件新衣,没下过餐馆,妻子也在渔港码头找了一份零工,补贴家用。
如今,李郁林凭着做人的诚信,已偿还债款17万多元。他说,这些年随着教师待遇的逐年提高,工资收入比以前也涨了不少,他盘算着今年年底前将所有的债务还清。
他说:“只有这样,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心也就安了。”
面对图书经销商送上的红包——
他说:“即使要还债,也不能收这样的钱!”
常言说,人穷志短。但这话搁在李郁林身上,一点儿也不灵。
儋州市白马井中学有近5000名学生,学校成了不少教辅经销商眼中的一块“肥田”。身为学校德育室主任的李郁林,自然也是被重点关注的对象。
有一天,一个教辅经销商借拜访为名,在水果袋里悄悄放了一个信封,内装1000元。李郁林发现后,二话不说,赶忙追上来人,把钱退了回去。这时,正好有熟人路过看到了这一幕,好心劝他:“收下吧,拿着还债。”李郁林摇了摇头:“就是还债,也不能收这样的钱!”
在李郁林心里,人穷志不能穷。他时刻牢记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010年,李郁林的堂哥来到学校,拜托他帮忙解决朋友孩子上学的事,随即掏出个红包塞进他怀里说:“朋友们知道你的难处,如果要请校长吃个饭什么的,不能让你破费,剩下的你就留着。”
李郁林知道,只要自己开口,事情就能办成,但他还是把红包退给了堂哥,说:“哥,你知道规定,咱不能让校长、班主任犯难吧?而且欠债咱也不能用这钱还,你说是吧!”堂哥无奈地叹着气走了。
无论逆境顺境,总是笑容满面——
他说:“诚实守信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李郁林以善良之心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无论逆境顺境,他总是笑容满面,内心阳光灿烂。他说:“坚守诚信的核心就是善,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现在儋州市重点中学读高一的吴政清,以前称自己为“小混混”,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让自己“脱胎换骨”的李老师。他说:“李老师说话算数的品德和对我们的爱,让我这个‘小混混’变成了优秀学生。”
在吴政清的记忆里,李老师答应过的事,总是按时兑现,从不失约。李老师这种说话算数的品行,深深地影响着吴政清。今年,吴政清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中学录取。
李郁林担任学校德育教研室主任16年来,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成长,决不会因平时的一点小疏忽,而让学生人身安全受到丝毫伤害。由于学校“面向大街,背靠大海”,学校操场离大海仅数米之遥。多年来,为了学生安全,人们总会看到李郁林在海边巡视的身影。如果遇到在此戏水的学生,他会立即劝阻;他还会用相机将此拍摄下来,拿着“证据”找家长,一起做学生思想工作。
他从善的根本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格的管理,使得这所有着近5000名学生的学校,从没发生一起学生溺水等安全事故。
11年的还债之路,对李郁林来说,虽然艰辛,但也让他体验到了许多美好。他以恪守诚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也将诚信之美、师德之美,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同事、学生和社会民众。今年,他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