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发,决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小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
在这一背景下,丁永康先生的硬笔书法创作和教育实践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他被称为“字帖大王”,迄今已出版字帖2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为青少年而作。他的硬笔楷书作品2001年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选用至今已10年之久,发行量几千万册。这一作品是从全国2000多种硬笔字帖中遴选出来的。
在近日由中国金融工会宣传教育部、中国金融书协主办,中国保险书画艺术研究会承办的“丁永康硬笔书法艺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丁永康的写字方法,对初学书写汉字的人,特别对少年儿童来说,能有效克服字大出格、结构松散、字不居格中、行款不齐等毛病。
“小抄写员”的书法之道
丁永康有一个让初识者深感“意外”的身份——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您在金融单位任职,怎么和书法结缘了呢?”丁永康显然对这个问题已不陌生,“我以前当兵的时候,负责文书工作啊”,他说。原来,丁永康的书法,是从部队里的抄抄写写开始的。在他看来,练习书法,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其间的艰难,也可想而知。丁永康1973年参军,1976年担任连队文书,当时部队在安徽大别山地区组织司机山地驾驶训练,住在六安地区木材厂,厂里的一名会计会写美术字。丁永康说:“我就跟着那位会计学,我的书法练习是从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美术字开始的。”后来,一位来自上海的战友借到了柳公权和任政的楷书字帖,这是丁永康早期的书法教材。当然,条件所限,丁永康练得最多的还是硬笔书法。
1978年9月,丁永康从南京军区被选调到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利用晚上报名参加了当时北京书画研究社举办的书法培训班,他说:“当时很刻苦,可以说是起早摸黑,星期天全用上了。有时夜里12点要查岗,就不睡了,一直练到查岗时。”他的楷书从欧阳询《九成宫》入手,行书从王羲之《圣教序》入手,草书从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入手,隶书从《曹全碑》、《乙瑛碑》入门。中国金融书协副主席陈炜说:“丁永康把传统毛笔艺术引入硬笔艺术,发展了硬笔书法。”
几年后,丁永康觉得书法有了长进,就参加了一些社会上的书法活动。“有几个‘第一次’我印象比较深,大约是1981年前后,作品第一次入选了全军首届书法美术展览;第一次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电视书法大赛,获纪念奖;第一次在《解放军生活》杂志发表作品”。这些“第一次”,增强了他学习书法的决心和信心。
丁永康后来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提高书艺,他报名参加了首师大首届书法本科班的学习。
熟悉他的人都说,他的书品如人品,规范、中正、和谐,追求唯美。
对中小学生书法教育情有独钟
丁永康似乎对中小学生的书法教育情有独钟。他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削弱了,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因此,他觉得,《意见》的下发正逢其时,对于中小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他对自己出版的第一本小学生字帖记忆犹新,“1990年5月我个人书写出版了第一本字帖《小学生钢笔楷书字帖》。”这本字帖,让一位书商赚了钱,丁永康只拿到了1000元左右的稿费。
他说:“我之所以为中小学生写字帖,一是因为中小学生有特殊需求,认、读、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写字必须从硬笔开始,而古代又没有硬笔字帖;二是对书法教育普及尽一点个人的社会责任。”
近4年来,他与几家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鲁教版等多版本小学、中学语文课本同步写字练习。既有楷书、又有行书;既有硬笔字帖、又有毛笔楷书教程,总计有100多个品种。他出版的字帖,内容多为传统文化经典,如古诗词、汉语成语故事等,读帖、练字的过程,也是熟习经典、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就他的了解,当前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不好好解决,就会影响到《意见》的落实。他说:“这些问题包括,一是普遍存在缺少合格的书法教师;二是缺少规范的书法教材,出版社编写的不懂书法,书家编写的又不懂教育,必须发挥两个优势,组织专门力量编写;三是有的学校书法课程被挤掉,存在不重视的现象。”他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建立定期检查考核,把书法教学课程落实与否作为对学校综合评定的一项内容。
书法教学获专利
业余时间,丁永康还是个“教师”。到中国财产再保险公司工作后,他主管工会工作,时间相对充裕,不但写字帖,还到北京西城少年宫等地为中小学生讲授硬笔书法。
他说:“为了讲好课,1994年、1995年由我研发的两项实用新型教学法,获得了国家专利。”他认为,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十分重要,有调查表显示,80%左右的学生坐姿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头要正,肩要平,背要直;上身稍向前倾,胸部离桌沿约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应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
他建议,写硬笔字宜采用三指执笔法,具体要求是: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拇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段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与纸面成约50度角。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写起字来才能灵活运笔。
他说,描写(摹写)、临写是古人学字的唯一途径,今人学习硬笔书法也不例外。练字需要“认真写,少而精”,要看字帖写,做到一笔一画都要有根据:要看格写字,比照帖上字的笔画的位置临写,看得准,写得端正。练字还要“重结构,求工整”,初学书写汉字的人不要过分追求笔画的轻重感,实际上也做不到,而应注意把字写正确,把笔画写准确,把结构写匀称。
“练习书写硬笔汉字,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茶余饭后,旅行途中或找一张纸顺手练上几笔,或拿出字帖看看,读一读,领悟汉字笔画、结构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练就一手漂亮美观的硬笔汉字。”他说。(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文相关作品均为丁永康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