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村小教师余昌明和他的冠军篮球队




看着球队的合影,余昌明一脸自豪。刘安勇 摄
 

  ■本报记者 李益众

  1

  两次全市冠军、四次全县冠军,获得如此殊荣的竟然是一支偏远村小的女子篮球队。

  第一场42∶2,第二场38∶1,第三场25∶5,在2011年4月举行的“自贡市小学生萌芽杯篮球赛”的三场决战中,荣县留佳镇瓦滓村小的女子篮球队遥遥领先对手,最终以不败的战绩夺得冠军。

  这是这支篮球队第二次获得全市冠军。而在荣县,这支球队已经是四连冠,在民间甚至广泛流传着“打遍自贡无敌手”的说法。

  但是说起这支队伍的组成和来历,不禁令人吃惊。

  瓦滓村小是荣县最为偏远的村小之一,距离县城60多公里。由于学校规模太小,队员可以说是“缺兵少将”。“今年的六年级只有12名女生,其中7人成为篮球队队员。结果,她们7人就是获得今年冠军的全部队员。”留佳镇中心校校长吴德伟说。

  是谁把这样的一支队伍训练成了冠军之师?

  答案令人惊讶得合不拢嘴。他是一名59岁的村小教师,参加工作35年来从未离开过村小岗位。他的身高只有160厘米,耳朵不太好使,说话小声了他还听不太清楚。黝黑的脸庞,银白的头发,敦实的身板,看上去一副淳朴农民的模样,让人感觉亲切、慈祥、实在。

  但是当他站在篮球场边,嘴里叼着口哨,用并不十分标准的手势指挥学生比赛,气喘吁吁地跟着篮球来回奔跑的时候,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冠军教练!

  在场边看着弟子们训练的时候,余昌明喜欢叼一杆烟斗。小时候,他跟着父亲干活,累了就坐在田坎边发呆。父亲鼓励他抽叶子烟,说这样能提神。从那以后,叶子烟成了他的一大嗜好,烟斗从不离身。

  “我抽得不多,一天就三杆,而且从不在课堂上抽。”余昌明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一杆烟。烟雾缭绕时,他陶醉其间,话一下子就少了。

  望着升腾的烟雾,他的老同事朱旭东站在一边感叹不已:“他看起来很土,没想到干出这么大的事啦!” 

        2

  当然,冠军从来都不是天生的。一个个奖杯,都是余昌明和小姑娘们用汗水拼出来的!

  每天早上7:30分,余昌明早早来到学校,组织学生进行40分钟的训练;中午,利用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训练40分钟;下午放学后,再训练40分钟。

  对学生来说,这120分钟挤的是玩耍的时间。对于余昌明来说,这些时间本来是可以用来休息的。更何况,他的教练工作,没有一分钱的报酬,纯粹是“白干”。

  吴德伟说,国家发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号召后,我们非常重视体育。学校领导班子思来想去,觉得女子篮球是个突破口。因为没有训练补助,体育老师都不愿意干。余昌明从不讨价还价,只要是学校安排的事情,一分钱没有他也干。

  没钱也干,在别人看来太傻。而余昌明竟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苦干一场,大干一场。

  如今已是留佳镇中心校副校长的朱旭东说,无论多大的太阳多大的雨,他们都要训练。老师能吃苦,学生也能吃苦。他们是粗放式的训练,弱点是技术不够细腻。但是,他们成功的诀窍恰恰就在于苦练。

  去年的全市篮球比赛恰逢太阳天,赛场上烈日高照。城区学生打了不到10分钟,就跟场边的教练抱怨道:“老师,我遭不住了(方言:“撑不住”之意)!”而瓦滓村小的女子篮球队是经过苦练的,早就习惯了。

  可是,并不是能吃苦就能拿冠军。2007年,参加荣县的小学生篮球比赛时,她们就曾遭遇重创。上午,她们赢了一支强队。下午,小姑娘们反而输给了一支弱队。

  说起原因,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余昌明回忆说:“中午,我们带着孩子们去吃老鸭汤。结果汤喝多了,肉和饭吃得太少。恰巧,比赛又拖延到下午5点才开始。只打了半场,姑娘们就饿了,没体力了。”

  2009年4月,姑娘们第一次参加自贡市的小学生篮球比赛,也是以失利告终,原因也同样富有戏剧性。

  在进行冠亚军决战之前,同样来自荣县的对方教练找到余昌明,说:“我今年就要退休了,请你们让让我们吧。”余昌明没办法答应,也不忍心拒绝,只是沉默不语。

  结果,这番对话不小心被围在旁边的姑娘们听见了。一上场,她们就畏手畏脚,无论是抢球还是投篮,都发挥不了原有的水平,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输给了对手。

  比赛结束后,孩子们抱成一团,号啕大哭。

  输了这场比赛,中心校原本不打算让她们继续参加县上的比赛。可是姑娘们就是不服气,跟校长吴德伟说:“你让我们跟她们再拼一次吧,打输了,参赛费用我们自己出;打赢了,你再奖励我们!”

  结果自然就不用说了,对手被打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3

  余昌明不仅是冠军教练,也是当之无愧的优秀农村教师。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余昌明35年的教育生涯一直在山区村小度过。约摸算来,他35年所走的路程竟达92400多公里!

  1976年,余昌明在离留佳镇最远的黑龙桥村小上课。这里离家较近,只有1.5公里。但这是镇里最偏远的一所村校,自然条件极差,生活十分艰苦。年轻的余昌明常常奔忙于家校之间,既心系学校的孩子们,又牵挂着一家老小。

  1986年8月,留佳镇中心校安排余昌明到八角庙小学任教。这所村小教学环境比原来的村小稍好一点。但是,这让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庭的余昌明更加辛苦了,因为他家与学校的距离延展到6公里,每天来回得走12公里啊!

  1988年8月,他又受中心校安排回到了黑龙桥村小,担任村小负责人。1990年8月,再次到八角庙小学工作。

  1992年8月,余昌明到瓦滓村小工作,一直到现在。这里离他家9公里,路程更远了,每天往返得走18公里的路程。瓦滓村小山高路遥,过去都是泥泞小路,崎岖难行。前几年,余昌明都靠步行,后来骑了一段时间的自行车,近几年才买了一辆摩托车,走路的问题算是解决了。

  瓦滓村小的老师们对余昌明都很敬佩,他们说余老师从未因为个人的私事迟到早退,从未耽误过一天课。他常常是早到晚归,就连自己的大婚之期也没有休息。

  余昌明对教育的理解很朴实,话语也很简单,他说:“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望着老乡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就感到自己的肩上是有责任的。所以,我就要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全身心地关爱我的学生。”

  有一年,余昌明不慎摔了一跤,走路都很困难,全靠拄着拐杖行走。他依然苦撑着,没有请假休息。他拄着拐杖,咬着牙根,走进教室为孩子们上课,就像没事一样。

  35年中,余昌明有26年承担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还当班主任。事实上,好多老师都不愿意年年教毕业班,唯有余昌明傻乎乎地主动请缨,勇挑重担,而且每一年教学质量都很高。

  余昌明做人做事的道理浅显直白,他说:“教书嘛,说白了就是培养学生、培养人才。我们农村的教师,就是要对得起我们山里的孩子,对得起村子里的乡亲们!” 

       4

  近年来,瓦滓村小女子篮球队的队员们成为名校争相破格录取的抢手生源。至今共有13人分别被国家级重点中学蜀光中学和荣县中学破格录取。

  “经常有家长跟我说,你要是把我的娃娃送到荣县中学去读书,我一定登门拜访,请你喝酒。我说,好的,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结果,我果然把他的孩子送进了荣县中学。可是,家长们开的却是‘空头支票’。”余昌明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埋怨之意,反而是一脸的得意。

  即使有可能通过篮球把孩子送进重点中学,余昌明还是很难转变家长们对体育的看法。很多学生愿意打篮球,可是家长不愿意,担心影响学习。

  尽管不能参加篮球队,孩子们还是非常热爱篮球。每到课间,篮球场上总会有七八个学生在练习投篮,拼抢的时候也很卖力。上课铃一响,他们便匆匆地将篮球还回教师办公室,带着满头大汗和运动后的惬意回到教室去上课。

  “现在的瓦滓村小,只有一个女生的家长愿意,已经组不成一支队伍了。”余昌明在办公桌上敲了敲他的烟斗,显得很落寞。这个女生就是陈美怡,她个子不算高,而且很瘦,但是篮球技术很好。

  从这个学期开始,吴德伟在中心校组建了一支女子篮球队,请余昌明去当教练。

  陈美怡跟余昌明是同一个村的。每天早上,余昌明骑摩托车搭着陈美怡到中心校训练,40分钟后又搭着她回瓦滓村小上课。中午,两人又一起到中心校训练,然后返回。下午放学后,师徒俩还得再跑一趟中心校。

  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空,黑夜悄悄地溜了出来。即使值日生也早就打扫完卫生,被父母用摩托车接走了。

  将篮球收回保管室后,余昌明又一次骑上了他的摩托车。他回过头去,亲眼看着陈美怡坐稳了,这才放心。然后,稳稳地踩一脚油门,师徒俩像子弹一样冲了出去,相依相偎地穿梭在那野鹭与家鸭为伴的田野里。

  “坐好了啊。”头发花白的余昌明一边招呼着学生陈美怡,一边检查着自己的摩托车。看着身材瘦削的爱徒跨上后座,便踩下一脚油门,摩托车随之轰轰地驶出了瓦滓村小。

  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瓦滓村小到留佳镇中心校的路上,处处是茂密的柑橘树林。稻谷早就收割完了,花白的鸭子簇拥在水田里觅食,三五成群的野生白鹭站在一边围观。

  已被甩在身后的瓦滓村小有着4层的教学楼和数栋学生宿舍,但学生只剩下46人。

  最近这几年,这所略显荒凉的偏远村小却因余昌明和他的女子篮球队,一下子声名鹊起。(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2-01-0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