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教师到北京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副校长王敏已在教师岗位上耕耘了25个春秋。饱含着对教师工作满腔热情,王敏潜心钻研数学教学,成为大兴区信息化教学第一人,为枯燥的课堂注入了新鲜源泉。她撰写的50余篇论文在国内刊物上发表或获奖。作为教育部推荐的教学专家,多次赴安徽、河南、广西、宁夏、海南等省讲课讲学,将自己的教育心得与全国同行分享。 本报记者张灵
村小教书找到自信
1986年,大兴师范毕业的王敏被分配到大兴黄村一个偏远的农村小学。看着简陋的校舍,脏兮兮的学生,毕业前那些对教师工作的美好理想,瞬间化作失望跑得无影无踪。
校长让王敏接了一个最乱的六年级。好心的老师告诉她:“这个班里有一个男生,曾经拿着菜刀追得大队辅导员到处跑,据说精神不正常。”果不其然,开学第一天,在王敏的课堂上,那个调皮的男生就把癞蛤蟆往女生的脖子里塞……王敏第一次对教师工作产生畏难情绪。
王敏在给初中老师的信中写道:“月明星稀,蛙鸣蝉噪,恶劣的教学环境让我的梦破灭……”没多久,老师给她回信了,信中没有同情和怜悯,反而鼓励她:“逆境更锻炼人,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做教师是用心教书!”
老师的这封信让困惑中的王敏找到了力量。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在于在哪里教书,而是在于教得怎么样。王敏振作起来,潜心研究课堂教学,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得到领导认可,成为毕业班带班老师;她深入学生中与他们交流、谈心,成了学生喜爱的老师。王敏不再为自己是农村教师而自卑,迈出了成功而自信的第一步。
痴迷教研无私奉献
在农村校工作两年后,由于教学成绩突出,王敏调入了黄村镇中心小学。在这里,她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王敏酷爱数学教学,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王敏潜心钻研,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1996年,王敏参加大兴区组织的首届“兴星杯”课堂教学大赛。由于数学教案要录入分数,工作很复杂,必须得亲自坐在计算机旁看着打字员录入与排版。一次,干完活已是深夜10点多了,王敏回到家,屋内空无一人,这时她忽然想起,爱人发烧去医院输液,本该轮到她去接孩子。她立刻跑到儿子的幼儿园,园内已是漆黑一片,大门紧锁。她找到老师,此时儿子已经睡着,腮边还挂着泪水。
王敏坦言,对家人、孩子她是个不称职的妻子、母亲,但对教师这份工作她无怨无悔。那次教学大赛,王敏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也由此激励着她去攀登一座又一座教研高峰。
“九五”期间,王敏开始了网络教学的研究,那时网络教学在大兴区乃至全北京市都是先例,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她把自己的研究定位在探究式网络教学,在研究过程中,她注意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能力水平,自己设计模拟网,进行教学。
王敏的网络教学模式在大兴区打响了第一炮。随后她带领美术、自然和语文学科的老师开始了网络教学的进一步研究,帮助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校迈入“全国现代技术试验校”的行列。2005年,王敏负责的课题《多媒体网络互动教学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获得了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经费2万元。
名师引领经验传承
2005年,北京小学进驻大兴办分校。作为大兴区引进的第一所名校,区教委对这所学校的建立寄予厚望,希望能引入一批教学骨干来参与办学,王敏被调了进来,作为教务主任牵头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重视教师培训是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的传统。在这里,王敏得到著名数学专家周玉仁教授的亲自指导,进行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还拜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为师,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使自己走出了专业发展的瓶颈。作为北京市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的核心组成员,王敏跟随吴老去边远山区支教,感受名师做人风范,对教学的艺术也有了更高的理解和感悟,使她的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色彩。
2006年,王敏被提拔为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副校长,负责学校的行政事务。行政工作琐碎繁忙,但王敏并未因此舍弃了自己钟爱的课堂。至今,她仍在带着二年级的数学课。同时,她还兼任学校数学团队的教研工作,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与年轻教师切磋交流。
张洪叶老师是王敏在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收下的第一位“徒弟”。5年前,刚刚毕业的他,对教学工作完全是新手。为了让张洪叶早日适应教学要求,王敏经常去听他的课、随时为他解决教学困惑,有时为了指出他某堂课不足,亲自做上课示范。后来,因工作调动,张洪叶去了黄城根小学,但师徒俩情谊未断,遇到困难、问题时,张洪叶总想到向王敏师傅请教。
在王敏的带领下,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的数学教学成绩突出,2011年,她指导的孙贵合老师获得全国第十届数学课堂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王敏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科研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她的观摩课不仅走出了大兴区、北京市,还走向了全国,成为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学一张靓丽的名片。(新闻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