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李吉林:教育既要保证质量又要让孩子快乐(图)


 


   李吉林,女,著名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
19385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长期致力于小学儿童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创建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研究成果令专家和教师瞩目,蜚声海内外,多次应邀出国讲学。

  李吉林老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成员,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20日本报与江苏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举办李吉林情境教育研讨会。

  李吉林语录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那是因为我爱它们的。然而,生活里也少不了涌浪;倘若没有涌浪,便辜负了人生。……于是,我便向往大海的奔腾……

  儿童的学习是人生至高无上的大事,它将决定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对于儿童来说上学是神圣的。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是我终身的追求,是我教育理念的核心。对于神圣的儿童教育,我必须虔诚相待。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那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理想的种子,便会获得令人惊奇的收获。

  孩子生来求异,不愿像鹦鹉学舌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创造活动是在宽松的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老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孩子创造的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

  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是的,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我智慧。我想说: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

  假如我年轻30岁,我正青春年少,和你们年龄相仿。那是生命的春天,一切都是新的,充满活力和朝气。我决不会让青春年华在碌碌无为中无声无息地逝去。

  教师远比蜡烛永恒,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己;即便是比作春蚕,也绝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丝虽尽,却身不死。蚕化作蛹,蛹变成蛾,蛾又孕育出蚕宝宝,无穷无尽……那真是如诗如画!

  老师对孩子是冷漠,还是挚爱;对工作是应付,还是全身心地投入;都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决定了孩子童年生活的质量,这些甚至是孩子的父母都无法替代或弥补的。

 像所有人一样,年过古稀的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江苏省南通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教师李吉林也曾经是儿童。她的童年清苦,却仍然享受到作为儿童特有的幸福和快乐。

  小时候,我们住的房子又矮又小。当我独个儿睡在床上时,我会呆呆地看着那斑驳的墙壁,想象着小屋里没有的世界:那是一个和尚披着飘飘欲仙的袈裟向我走来,那宽大的袖子里藏着什么呢?那是一棵长果子的大树,许多小鸟正向它飞来,回到自己的家……”在李吉林的记忆中,童年依旧清晰如昨。

  如此充满童心,这就是情境教育的由来吧。

  情境教育是什么?

  情境教育是什么?大概可以这么归纳:它是课堂的新鲜感、教学的魅力、过硬的教育质量、学生的高水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裴新宁说:情境教育是课程设置与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实施建基于优化的学习情境;追求对儿童理解力的培养;促进儿童道德性、社会性和智力性的整体发展。

  从1978年起,李吉林的情境教育走过了30多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着。为了更多儿童的发展,使情境教育走向大众化,李吉林又潜心研究,开发情境课程,提出儿童-知识-社会情境课程的三个维度,并概括出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操作要义。

  今天,情境教育得到很多认可和肯定,不少学生因此爱上读书、爱上学校,长大后选择继续从事教育事业,把爱献给更多的孩子。作为教师,李老师无疑是成功的。她却说,我仍在成长,在儿童的世界里成长。

  经得起考试,又能幸福长大

  李吉林还记得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时候:“1956年的初秋,我走进了小学,开学前,我就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连走路也美美地念着,想象着自己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时的表情和喜悦。心里一直对自己说:当老师,就得当孩子喜欢的老师。在孩子的眼里,他们感觉不到我这个当老师的威严,而我,装也装不起来。红扑扑的圆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我喜欢你们。课间,接过他们手中的毽子,踢给他们看,我能踢出许多花式,一连几十个,孩子们兴奋地在一旁为我数数。上课,我更是想出许多办法吸引他们,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孩子们心中是有一杆秤的,渐渐地他们觉得这小老师还不错。因为,李老师从来不用教师的尊严压服他们,而是用爱、用真挚的爱去沟通,去亲近他们。

  给孩子这么多宠爱,他们的成绩会不会追不上?答案是否定的。一次,李吉林教的学生参加升初中统考,同时接受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组织的小学语文专项十种考核,两次考试的结果却令人惊讶:合格率100%,优秀率90%以上,全班43名学生有33名被重点中学录取。

  经得起考试,又能幸福长大,这就是情境教育下的孩子们。

  童心给了我智慧

  李吉林这样说:我常常想,一个语文老师不仅是要孩子学好语文,还得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除了自己外,还有许多人,要懂得给他人带来快乐,有一颗善良的心,崇尚美好,憎恶丑陋。我深知这其中的许多品质,是在纯真的孩提时期就应该开始培养的,而又完全可以在孩子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渗透,去影响,去强化。

  半个世纪来,李吉林的心始终与孩子相通,情境教育正是在对孩子,对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的爱中,在对小学语文,小学教育日益加深的感悟中,在一心想着让孩子发展得早一点,好一点,全面一点,充分一点的强烈的愿望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倘若忘掉了孩子,那是任你怎样苦思冥想也是想不出来的。正是出于对儿童的爱,使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使我体验到作为教师的一种力量。眼下,岁月已经无情地把我推到了老人的行列。但是,我感觉到我的心仍然是年轻的,我仍然像儿童一样,常常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心里想着许多问题。外出坐在车上常常从田边驶过,看着田野里开着黄花的向日葵,看着同样开着黄花的丝瓜花,南瓜花,西瓜花,黄瓜花,又想到麦子,稻子成熟了,都是金黄色的,这是为什么呢?多少回没有想出答案。有一次似乎顿悟了,啊,莫非他们都是太阳的孩子。李吉林的眼中有光芒闪动。

  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她智慧。

我眼中的李吉林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

  当代一批教育改革家,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实验,创造了许多教育新思想和实际新经验。李吉林老师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她不仅在教育实践中创造了奇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而且在教育中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创造了一整套情境教育的思想体系,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

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朱小蔓:

  李老师是从教师中走出来的教育家。她是教师,爱孩子、教孩子,把孩子教好,这是李老师最朴实的心愿。李老师正是为着学生的需要全身心地、痴迷地钻研探索如何设置情境,探索出情境教育。

  她努力创设美、智、趣一致的情境,因此它必然地、内在地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与功能。正因为如此,情境教学便顺理成章地发展为情境教育理论,突破教学论的视阈,进入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论的哲学层次,成为她构建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完整教育体系的基石。

  由情境教学突破,李吉林老师的教育探索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与知识的关系,包括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包括情感与语言的关系,包括认知与能力的关系,包括教材(文本)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包括教学过程中德、智、体、美、劳的关系。总之,围绕人的发展的诸多方面、诸多要素,通过情境教学的研究所激活、带动和整合,这些要素和方面之间的关系和机理被李吉林老师所发现、所揭示。她的八卷本文集为我们认识教育活动的过程、认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机制、认识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价值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教育文化财富。李吉林老师为千千万万个小学教师,为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树立了卓越的榜样,昭示了可行的道路。

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教授鲁洁:

  学校教育它源于生活,但是发展到后来就脱离了生活。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就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去,一个抽象的符号化的世界。这是一个难题,综合性的难题。李老师做的研究就在探索一条途径,寻找到一个中间的东西使它能够与生活连接起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裴新宁:

  李吉林创造性地将教育回归到本源,让智慧和美德真正触及和浸润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富于想象和创造的世界,是可以焕发人类生命力的世界。她以真创境、以美激情、美情促智、德美一体的情境课程的建构,还原了学习者的主体身份,并走出了实现这一追求的实践道路。李吉林的研究不仅仅对今天中国的教育研究与发展是一个促进,对世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也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李老师的实践和研究,不仅具有中国的本土意义也具有国际性、世界性的意义和价值。李老师充满智慧的探索在不断的揭示、创造性地发现着人类学习机制的根蒂。李老师诗意的创造赋予了情境中华文化的诠释,独到的见解为设计科学的基础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支撑。” 

 拜师:

  我走上教育岗位已有十个年头。十个春秋风和雨,十个冬夏雨和露。回首望,十年,我并没有留下十个坚实有力的脚印。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一个人的工作年头,又有多少个十年可数呢?我想潜心立业,但苦于无师指点,我愿终生从教,又愧于自己学生没有教好。因此,我诚恳地拜李吉林老师为师,以实际行动拜师,并将李吉林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南通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教师 秦兴林

  李老师情真意切的课,不要说是吸引了孩子,连我这个小老师也每每身临其境,我常常不由地停住了手中的笔,忘了记录。李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每一幅简笔画,都在启发我去遐想、思考……听了李老师的课,我才理解了一位教育家的这样一句话:一堂好的课,给人的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一定要李老师收下我这个徒弟。

  我还年轻,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精力,只要不断地求知求真求善,我会收获希望的果实。但愿永远向李老师学习,在心中立下志愿,去追寻一辈子。

  ——南通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教师 杨金萍

  李老师,是您教会我第一个字;是李老师第一次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是李老师第一个使我明白做人的道理。当年李老师教我们的一幕幕,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十多年来,我心中一直深印着李老师一个最美好的,最令我崇拜的形象。初中毕业考试,我达到了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但是我放弃了。我想走您的路,于是考上师范类学校。如今,我的许多同学上了大学,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没出息,也并不后悔。这也更使我坚定了重新当李老师学生的决心,李老师,请您务必再收下我这个老学生吧。

  ——第一个情境教学实验班的学生 唐颖颖

(新闻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2-02-2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