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之滨,风光旖旎;古楼胜景,名扬天下。
年过花甲的刘清莲,每当站在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总让她抑制不住内心溅起的激荡,也让她的目光更加炯炯有神。
18年来,她汲取这一诗句带来的精神力量一路走来,从孜孜不倦的园丁成长为令人敬仰的校长,从一名民办教育的实业家成长为中国教育的拓荒者。
湖南岳阳中山财校这一民办教育的旗舰,见证了刘清莲一个弱女子看似难以成就的大业。
授命危难 白手起家
走进岳阳中山财校,绿树成阴,花卉满园,教学楼宽敞明亮,电教室设备齐全。然而,有谁又能够想到,18年前,这里满目苍凉,破旧的教室,简陋的桌椅,匮乏的师资,短缺的生源,无疑在向世人传达这是一所正处在倒闭之中的学校。
从师32年的刘清莲,做过小学校长,当过中学老师。角色的转换,岗位的变迁,教书育人的执著追求始终如一。因为这个从贫困农家走出来的女儿,深刻领悟“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的真谛。
时光荏苒,当她从岳阳鹰山中学退休时,正值1994年。此时,市属民主党派专程找到她,寄希望于她能力挽狂澜,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展特色教育产业。
难以割舍深厚的教育情结,让刘清莲临危授命,义无反顾地踏上新征程。而她上任后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建校资金从哪里来?在当时,开办职业教育已经很难了,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开办民办职业教育,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将附近一个工厂的附属楼作为校舍,让未来的学生拥有一个相对好的学习环境,她毫不犹豫将自己退休费用作第一笔房租押金。而为了筹集租金,她动用所有关系到处借钱,可也不过东墙补西墙。
“无奈之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北京新买的三套房子都被我一一贱卖了,后来邵阳老家的房子也卖了。” 刘清莲风趣地说,“现在想来真不值!可是当时不卖,如今就没这个学校了。”
在绝境中发力。刘清莲像一个身经百战的统帅,将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等难点逐一攻下。而办学硬件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可以成功地打造民办教育,从市场需求中确立中专职校办学的大方向,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大规模的扩招。与此同时,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越来越不能适应国内制造业、服务业高增长的需求。 凭着敏锐的眼光,刘清莲看到了中国教育发展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弊端。“服务于中国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崛起,服务于中国贸易业务扩展、商务活动增加,方能在夹缝中崛起,闯出一条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她看到了曙光。
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岗位。她提出“三个面向”的方针,成为了指引中山财校快速做大的良策。电子商务、会计、金融、网络信息几大特色专业相继开设,并在实际讲学中以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为考核标准。
多年下来,一批批学生被大企业签约订走,足以证明她当初的战略决策是非常英明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规模由百人扩展到上千人,师资力量增加到接近百人,连续7年荣获市教育局“先进单位”称号,连续3年荣获市教育局“优秀学校”称号。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