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包裹聚爱心 六千件衣服传温暖
——记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三中特岗教师胡娜
■本报记者 赵准胜
每隔几天,她都要租三轮车到镇上的邮局取来装满衣服的包裹,再按学生的性别、身高、胖瘦,将这些衣服分给需要帮助的贫困生。不到两年时间,她累计收到包裹102个,衣服6400多件。
她叫胡娜,是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三中的特岗教师。
2009年9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的胡娜来到这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一段时间后,她发现班里有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穿的衣服不合身也不美观,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过冬的棉衣。她找出自己的几件衣服,送给了一位女生。可是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还有很多学生需要帮助。
忽然,她眼前浮现出大学毕业时在校园摆地摊出售旧衣服的情景。“为什么不呼吁大家把富余的衣服邮给这里的学生呢?”想到这里,她在“人人网”上发了一个帖子:同学们有不穿的衣服、鞋子吗?我的一些学生家境十分困难,有的话就邮寄给我吧。
胡娜的倡议得到响应。在上海读研的邓虹第一时间组织室友寄来了50多件衣服,大学校友唐礼斌从深圳寄来了20双崭新的运动鞋……
学校到镇里有5里山路,每次衣服到了,胡娜就利用午休时间租三轮车去取,有时邮包太多,一次装不下还要返回来重复一趟。
胡娜所在的高三教研组有12人,大家都在一个办公室,随着寄来的包裹越来越多,整理和发放衣服的工作也就越来越繁重。同事们经常一起动手,干得热火朝天。历史老师曹世艳是教研组公认的最有眼力的人,她只要瞄一眼学生的身材,就知道哪件衣服合身,她总能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找到合适的衣服;政治老师孔丽英是教研组里的“裁缝”,发现哪件衣服有开线的地方她都会及时缝上;语文老师王洪丽发挥自己特长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让胡娜寄给那些好心人。
伊通三中多数学生来自乡下,贫困生比例很大。这些满载爱心的衣服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使他们学习更有动力。
一位性格内向的初二女生,常年只穿几件旧衣服,与人交流时也总是习惯地低着头。她被叫到办公室试衣服时,显得非常兴奋,胡娜帮她选了十多件衣服。后来,老师和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她变得开朗了,开始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成绩也明显提高了。“这些衣服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雪中送炭,太感谢胡娜老师和邮寄衣服的大学生了!”学生家长姚立军说。
渐渐地,登录胡娜“空间”的网友越来越多,许多人希望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资助特殊困难家庭的孩子。受他们的委托,胡娜利用节假日,在山路上骑着自行车深入村屯家访,为好心人选择合适的资助对象。
“每次去贫困学生家,我都需要鼓足勇气才能够走进去。因为我怕眼前的景象让我的心无力承受,我担心自己忍不住当面会落泪。”胡娜说。
学生王鑫,妈妈智障,全家只靠腿残的爸爸的微薄收入生活;学生黄田龙,妈妈在精神病院治疗,爸爸患脑血栓,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让胡娜欣慰的是,这两位特困生已经成为被资助的对象,因为有好心人的帮助,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业都有了保障。
“她是四平地区1000多名特岗教师的优秀代表,”四平市教育局局长赵青山说,“她身体力行地传送爱心,让一所农村中学的贫困生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胡娜’为农村教育奉献爱心、智慧和力量。”(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