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校长李宪阳与他的四个“教育关键词”


    高中无法回避高考升学的压力,但高中教育绝不能只剩下分数教育。在诸城一中做了多年校长的李宪阳,当然也无法置身于这种压力之外,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并尽最大可能让学生享受着受益终身的教育——

  用教育者的眼睛看教育,这是李宪阳的一贯主张和做法。也正因为此,在一般人看来不经意的点滴小事,在他的眼里就成了教育的契机和大事。多年来,李宪阳带领山东省潍坊诸城一中教师不断拓展高中教育空间,并由此练就了一个个凝聚教育思考和智慧的教育关键词

  关键词1 :唤醒

  教育就是要唤醒学生心底向上的愿望

  学生被唤醒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修身室这3天让我刻骨铭心,我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其实,长大有时就是一瞬间的事。这是一名学生走出修身室时写下的反思和感悟。读着这样一篇篇感悟,李宪阳更加坚定了将修身教育坚持下去的决心。

  2011年,在李宪阳的倡导下,学校设立学生修身室,其初衷是为了教育那些犯了错误或者是难以教育的问题学生。修身室设置完整的课程计划,这项课程后来被称作教育实验室计划。随着一名名学生以一种新的状态走出修身室,李宪阳不仅从中看到了学生心灵的可塑性,更看到了唤醒教育的力量。

  李宪阳认为,教育就是要想办法唤醒学生心底那些沉睡的向善意识和向上愿望。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时候,教育者往往忽视了这种唤醒,而是习惯用过于简单空洞的方式教育学生,因此也就注定无法敲开学生心灵的大门。

  怎样才能敲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李宪阳主张将惩戒变为劝诫,将围堵变为疏导,将他育变为自育,促使学生在道德体验中自我反思,实现道德觉醒。

  学校对修身室进行了精心设计,教室前面悬挂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励志名言,让人走进去就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气场。学生修身内容包括专题讲座、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有《弟子规》解读、传统礼仪、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课堂上为学生准备的学习资料丰富翔实,仅视频讲座就有几十个,像《天下父母》、《百善孝为先》、《大导演和老妈妈》等。修习期间,教师还给学生布置作业——给爸爸妈妈打一次电话,跑步2公里,写修身反思,每天做两件好事,等等。修习结束,学生要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

  一次次的撞击,让学生内心深处那些柔软、温情和善良的东西慢慢开始苏醒。

  学生反映,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看过如此震撼心灵的视频故事,从未有人如此细致入微地给他们讲孝敬的道理。原来对父母关爱感觉麻木的学生,突然之间醒悟了:这是人生必修的一门课。人活着不仅为自己,还要为父母,为所有爱自己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还谈什么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一名学生刚走出修身室,就跑去给爸爸打电话。我只轻轻叫了声爸,您好,原本没什么特别的一句话,却让电话那头的爸爸高兴了好久。他问我吃饭了没有,在学校好不好……以前,我总是不耐烦地嫌爸爸妈妈啰唆,但那一刻,我却紧紧握着话筒,眼泪止不住往下流……”电话打完了,学生心中的情感也开始持续地发酵。

  从修身室走出来的学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这种变化,老师、家长明显地感觉到了。老师普遍反映,学生爱学习了,上课不睡觉了,原来的刺头也不再捣乱了。一位家长高兴地对班主任老师说,孩子晚上回到家,端来一盆热水,硬要给妈妈洗脚,弄得她一时都没反应过来。

  李宪阳说,学生只有被唤醒了,接下来的教育才好继续。学校在学生中间开展幸福人生教育,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幸福的时刻,唤醒幸福的感觉。那些被学生忽略了的幸福又回来了:星期天清晨,我还在温暖的被窝里,早起的母亲已为自己做好了丰盛的饭菜,然后轻轻叫醒我。这一刻,就是幸福的。

  李宪阳还与老师一起为学生设计幸福作业,要求学生每周做到三个一”——为父母、为学校、为社会分别做一件有益的事;并要求学生留意每天生活中令自己感到幸福的三事件,每天找出三个让自己感激的理由,从中感悟学习的幸福以及帮助他人的幸福。

   关键词2 :动情

  有了情感铺垫,教育就有了润物无声的奇妙

  我们有时候会抱怨学生油盐不进,实际上是因为教育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情。

  一名原本表现不错的学生因为母亲去世遭受打击,情绪非常低落。有一天,班主任在他的床头发现了一盒香烟。不久,学生的父亲来学校看望孩子,班主任就此为这个学生创造了一个受教育的机会——让学生先掀起父亲的裤脚,然后摸摸父亲的手。当学生看到父亲穿着一双已经破了一个洞的球鞋时,他摸着父亲粗糙的手眼泪刷刷地掉了下来。此后,这名学生很快走出情绪低谷,又恢复了以往的良好状态。

  这样的教育才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李宪阳说。之后,全校每个班级举行的家长会上就又多了一项内容——让学生摸摸自己家长的手。

  这一摸,摸出了学生心灵的震颤。爸爸,看着您那双粗糙而又黝黑的手,握一握,真的很硬,刺疼了我的心。看着您的背渐渐弯了下去,头发也一天天白了,我感到内疚。对于您的付出,过去我从来没有说声谢谢。细细摸过那双曾经抱过自己的双手,一名学生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感觉。

  李宪阳将这样的教育称作有眼泪的教育。他注意到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在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的今天,孩子同家长之间的交流却反而越来越少。小时候听妈妈讲故事,成为许多成年人心中一种美好的记忆。遗憾的是,这样一种甜蜜美好的图景如今已经远离了孩子和父母。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少了,没了感情的交融,一些本来简单的教育问题也会变得复杂起来。在李宪阳看来,现在迫切需要推倒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搭建彼此之间的感情通路。

  有了这样的想法,接下来自然也就有了他给学生布置的定期给父母写信的特殊作业。

  李宪阳为什么要学生给父母写信?虽然现代通讯手段很发达,但学生心中有些情感和想法却无法准确表达,真正面对家长的时候又难以启齿,而书信却可以成为连通学生和父母心灵的桥梁。

  一封信,让学生体会到了过去不曾表达的感情,让他们有了不曾有的感悟。一名学生在信中动情地写道:曾经不懂您笔直的脊梁为何弯曲,不懂您俊朗的面容因何憔悴,不懂您浓密的黑发因何斑白,不懂您大半辈子的辛劳究竟是为了谁……爸爸,您是我一生的财富!我永远爱您。

  一位爸爸在给女儿回信中说: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你靠自己的拼搏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你能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有了情感的铺垫,教育也就有了润物无声的奇妙。

  学生毕业了,即将走出校门,在他们挥手告别校园的时候,李宪阳没有忘记让他们带上对学校的美好记忆,在心中留存一份美好的情感。一次我想对你说班会,让每名学生心中涌动起阵阵情感的波澜。学生和老师共同回忆彼此之间那些相互的关爱与感动。有一次上化学课,我在写方程式的时候漏掉了一个符号。化学老师看到后,在我的胳膊上轻轻拧了一下。当时,我感觉特别幸福,觉得化学老师就像我的妈妈。一名学生动情地说。另一名学生回忆说:老师为了辅导我们,错过了就餐时间,就在办公室里泡方便面吃。”……

  被感动的不仅仅是学生,就连教育学生的人也被感动了。感动之余,教师们有了新感悟:学生心动了,有感情了,教育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关键词3 :经历

  有经历,就有感悟,也就有了成长的喜悦和收获

  一次经历,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积累。

  一项活动,年年搞,并且16年坚持不断,这项活动就是诸城一中的学生长途拉练。

  这是一项被每一届学生都称作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活动——一天徒步往返四五十公里,攀登诸城南部的马耳山。这样的活动对于十七八岁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许多学生脸上晒曝了皮,脚上磨起了血泡,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不少学生被队伍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但执意不上收容车,坚持走完全程。活动结束后,有的学生激动得哭了。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不大可能走下来,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一路走下来,体会到了很多人生道理。如果不参加这次拉练,真是人生一大遗憾。一名学生从自己的坚持中看到了自身的潜能。更多的学生表示,没有想到战胜自我、挑战极限会带来这么大的快乐。

  16年前,刚开始组织这项活动时,有的人不理解:费这么大劲,冒这样大的风险组织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到底能产生多大作用?会不会只有五分钟热度?

  李宪阳的看法正相反:五分钟热度过去之后沉积下来的东西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五分钟的热度多了,自然会对学生产生大的影响;积累多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就会得到升华。这就叫做活动积累产生素质积累。在李宪阳看来,这样的活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他说,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不能吃苦,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学生不肯吃苦,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和老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吃苦的机会。一旦给了学生机会,学生会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们是能够经得起考验的。

  学校因此提出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设立了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为学生创造各种经历的机会。教师们组织学生走进寿光蔬菜基地,听蔬菜种植专家讲解蔬菜种植新技术;假期里,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走向农村、走进工厂,撰写调查报告,从亲身经历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微型电影研究、恐龙研究等多达100多个学生社团,让学生有了经历的过程和施展才华的空间。

  有经历,就有感悟,也就有了成长的喜悦和收获。正如一名学生在毕业留言中写的那样:在诸城一中的三年高中生活,收获的不仅是一张高校录取通知书,更多的是通知书之外的人生体验。

    关键词4:见识

  见识是一种持久的素养,它让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

  许多人在成才路上缺的不是学识,而是见识。

  有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个公益广告,其中的广告语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触动了李宪阳,他觉得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只有首先想获得什么样的人生舞台,才有可能站到什么样的舞台上。

  不久,学生就发现,在校园里显眼的位置,挂出了一幅大大的宣传画,画上的文字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而更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是校园里开展的百家讲坛

  从1997年开始,学校实施专家学者进校园工程,定期邀请名人、大师、专家到学校给师生作报告,让师生不出校门就能同大师对话,接触最先进的科技发展信息,经历新观念的撞击。这些专家学者之中,有大学教授和大学校长;有著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作家;有科研人员、文体界知名人士。他们既讲基因工程与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也讲企业管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生态环境与植物保护等。

  16年间,几百名专家学者的报告,使学校沐浴在浓浓的学术气氛中,有效地弥补了因地域条件所限带来的信息、视野与见识上的不足,让农村学生见到一般人见不到的人,听到一般人听不到的事。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报告中,学生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展,见识得到了丰富,思想得到了升华。

  作为地处县城的学校,完全靠邀请外面的专家学者到校作报告,毕竟有很多不便。于是,从2004年开始,学校倡导本校教师为学生举办学术报告会。每位教师每年作一场报告,全校300余名教师,一年下来,几乎每天学校都有一场报告会。

  教师在报告选题上注意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既有关于科学与科技发展的话题,如黑洞磁悬浮纳米材料技术,又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衣料中的化学苏丹红——食品添加剂问题;既有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如石油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国石油战略,又有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如长镜头与蒙太奇。报告会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走进了一个多彩的世界。

  诸城一中有一门特别的校本课程,叫世界著名企业家经营之道。从当代儒商张瑞敏到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从亚洲首富李嘉诚到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还有从电脑迷到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从乡村里走出来的商业巨子山姆·沃尔顿,都走进了学生们的教材。

  学校将这种教育称作企业家意识教育。为什么让高中学生了解企业家的经营之道?李宪阳认为,就是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普通高中教育不可能为社会直接培养经理级人才,但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却是必要的。让他们了解著名企业家创业的经历,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了解世界经济的走向,增强关注经济的意识,可以开启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将来投身社会建设,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创设背景、积聚能量。(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2-06-1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