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海拔1500米的大山上,有一所乡村小学——战马坡小学。该校有8名教师,230名拉祜族学生,其中寄宿生135名。
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以后,战马坡小学不仅要为寄宿生提供一日三餐,还要向全校学生提供每日免费营养早餐。在未增加教职工人数的基础上,学校只能抽调两名年纪较大的女教师担当炊事员,剩下的6名教师分别承担6个班的全部教学工作。当发现还缺少一名兼职采购员时,校领导决定将这项既辛苦又要能精打细算的工作交给一年级班主任、37岁的彝族女教师鲁美琼。6月初,记者来到该校,跟随鲁美琼体验了一次乡村买菜的过程。
6月2日是周六,晚上8时,鲁美琼忙完家务、检查完孩子的作业,就与担当炊事员的老教师李玉兰一起乘坐教导主任吴小记开的小货车,赶往60公里以外的澜沧县城,准备在第二天县城大集上为学校采购食品。由于县城蔬菜的价格比学校附近镇上要便宜,为了节省开支,鲁美琼他们每周一次跑到县城采购。小货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两个小时,晚上10时才赶到鲁美琼在县城的家。3年前,鲁美琼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由于鲁美琼爱人也在山里的学校任教,这套房子装修好后一家三口人很少有机会住,正好成为回城买菜3位老师的“旅馆”。
第二天早上7时,大街上人声鼎沸,小贩的吆喝声不绝于耳。鲁美琼、吴小记、李玉兰3人早早就来到集市上,他们没有急于采购,而是边走边打听行情,“今天的菜价比上周便宜了不少!”鲁美琼兴奋地说。当了解完集市行情后,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们冒雨和批发商开始了讨价还价。“番茄怎么批发?”“每公斤4元。”“我们需要的量可多,再说我们是给农村孩子做营养餐,便宜点吧!”经过几番讨价还价,番茄最终以每公斤2.5元成交。临近中午,3名教师为学校采购了370多公斤的蔬菜、水果、米线等食品,价格比市场价便宜不少。鲁美琼笑着告诉记者:“刚开始外出采购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一名教师,跟商贩讨价还价可不好意思了。可想到为了让孩子们多吃到一些蔬菜,我的脸皮也就‘厚’了起来。”午后,3名教师满载着采购的食品开车返回学校。卸车、实物登记、码放蔬菜,忙完了已经接近黄昏,这时周末回家的孩子已经开始陆续回到学校。
6月4日周一,早上6时,战马坡小学的8名教师和几位家长便开始了每周的惯例——杀猪。“我们每周购买一头生猪,教师和帮忙的家长一起宰杀,然后请兽医检疫,保证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安全的肉。”校长杨强发一边忙碌一边向记者介绍,“自己宰杀,每头猪可以节省300元左右呢。”6时30分,寄宿的孩子们开始起床、打扫卫生、出早操,这时早餐也基本准备停当。“老师一般要等到下了第一节课才能急急忙忙吃点早饭。”新来的大学生教师李春剑说。
澜沧县教育局局长李天宏介绍说:“由于县里财政比较紧张,为每所学校配备专门的伙食管理人员和炊事人员暂时有困难,我们只能是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比如抽调一些年纪偏大,或有特长的教师担任炊事员,采购、管理等工作大部分由教师或校领导担任,虽然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为了让孩子们吃上物美价廉而且安全的营养餐,教师们付出了更多的艰辛。”(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