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教师应该懂点社会学


        在国际教师专业化进程中,我国教师专业化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普通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完全体现了基础性和专业性要求,非师范类专业学生要取得教师资格证,需补修体现师范性质的专业课——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以及必需的教育技能,以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科方法。这种注重纵向和向纵深发展的学科设置对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局限性。

  
        教育实践表明,许多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不只发生在教育内部,而是时时处处与外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能体现教育这种横向特征的学科就是社会学。

  教育是社会运行中的一个细胞。广义的教育与社会同时存在,并行发展。而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教师专业化为特征的教师教育,又是社会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教育时时与外界联系着,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传承和创造的文化既有传统文化又有现代文化,既有民族文化又有外来文化,既有高雅文化又有通俗文化。不仅要在学校内部,而且在学校外部营造主流文化氛围来熏陶和感染学生,抵制不健康的亚文化的影响。

  教育的过程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社会化进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特定过程,是将人道德化、知识化、智慧化的过程。

  教师是众多职业中的一个特殊角色。“传道、授业、解惑”是传统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合作者”是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教育和社区的关系非常密切。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建立课内外和校内外沟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锻炼。

  教育不能回避人口、环境、资源、贫困和犯罪等社会问题。现代学校并不是一方净土,不能对学生仅传授呆板的道德教条、知识和技能,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应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目前,教师专业课程在横向联系方面严重缺位。根据现代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要求,实践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迫切需要把社会学作为教师专业课程对待。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2-10-14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