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就把学生征服了
“他仅仅只用了一节课—— 一段数学史、几个专业知识点,就把我们全给征服了。我到现在还记得,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是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神采谈论这位新老师。”彭梦娜说,“我很确定,那个时候我们都对这个有着憨实可爱外表却内里十分干练果断的老师有极大的好奇心。”
彭梦娜如今是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她口中的教师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数学教师张国治。大学毕业后,甘肃生源的他选择了到地处边远的新疆新源县第八中学做一名数学教师,一干就是9年。
2008年,张国治调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工作至今。6年间,张国治在数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这些来自教学一线的教研成果为他赢得了掌声和赞扬。
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张国治立志要当一名研究型教师,当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数学教师,让学生不仅喜欢学习数学,而且享受到“数学之美”。
枯燥的数学也能充满诗意
到了高中,数学的难度就加大了,成了一些学生头疼的学科,要想学好,实属不易。
然而,这种情况从张国治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发生了令人意外的变化。
“张老师的数学课,不仅仅是数学。他在解释数学的过程中还总是引用一些诗句来解释,句句都很精辟,充满诗意。”学生赵一鸣这样对记者说,“比如,他用‘长河落日圆’来解释解析几何直线与圆的关系;‘大漠孤烟直’则形容线面垂直的位置关系;根的存在性定理中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可以变成‘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而数列学习时,一句‘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不仅给出了一个递减的等比数列,同时更深刻地揭示了极限的思想。”
张国治平常话不多,但一站上讲台,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幽默而且常常妙语连珠。幽默是一种魅力,幽默的语言,成了张国治在课堂上调节气氛的“秘密武器”。
张国治的办公室和家里,堆满了各种数学杂志和专著,还有数学家传记等,这些都是他的宝贝。他一直十分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他知道,如果教师不能将最新、最前沿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那么教师的课就很难吸引学生、赢得学生。
用学生的名字命名解题方法
“没想到,我的一个小小探索,竟然得到张老师这么大的鼓励。”高一学生郑文轩说。
上学期,在学习一个三角函数的解的时候,郑文轩用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解决了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郑文轩同学的这个解题方法,角度新,有创意。”张国治说。
用什么办法来鼓励一下呢?张国治灵机一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这个方法就命名为“郑文轩法”。整个教室沸腾了,响起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
这个精神鼓励,激发了郑文轩学习数学的热情。“从此后,我对数学有了特别的热爱,遇到再难的问题,都会想办法去解决它,这都源于张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一边是给学生鼓励,一边是引导学生探索。
“一道数学题解完了,不要轻易去画句号,而是多画省略号、问号。”张国治总是这样对他的学生说。
在教学中,张国治喜欢引导学生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对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进行不断地思考并做出新的判断。他引导学生反思解法优劣、反思结论能否推广、反思题目作者是如何命制等问题。
张国治认为,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反思中才能不断成长,不断探索,培养兴趣。
这些年,张国治在全国数学核心期刊上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都要把发表有自己论文的杂志多购买上二三十本。这些杂志,张国治有特殊用途呢。
“每次有学生表现好,我就会拿出一本杂志,签上我的名字,作为奖品奖励给学生。”张国治说,“别看一本薄薄的杂志,学生们很喜欢,学生们以得到这样一本杂志为自豪,通过这种方式,激励了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他从不吝啬鼓励。
“只要你愿意,每个学生身上都能找到闪光点,都有鼓励和表扬的理由。” 张国治说。
在张国治的课堂上,常常会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些掌声是学生们送给学生的。“仅有我的鼓励还远远不够,学生之间的鼓励同样重要。”张国治说。
要变成“自来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俗话说,作为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可张国治却不满足于此。他告诉记者,“我要变成‘自来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自从站上讲台,张国治就从来没有一天放弃过学习和钻研。他说,一名教师,也只有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之路,才能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张国治每年订阅各种数学期刊已逾上千本,并且大量购进各种关于数学教育、文学、教育心理学以及数学名师的著作,广学深研,关注了解教育科研最新动态,把握热点难点,借鉴他人经验,以此来服务教学。
他总是把课堂教学的发现和探索撰写成文章在《数学教学》、《数学通讯》、《中学数学教学》等数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与此同时,张国治又把这些科研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互为补充,互为促进。
教育科研离不开课堂。对于有一些教学方面的难点,张国治都会与学生一起讨论,每当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出现思维闪光点或提出有争论性的问题,他都会细心记录,通过筛选将有用的新奇思想整理成文章,在自己进行科研创作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探究。
这就是张国治,年轻的他,立志当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我热爱这个讲台,更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这是我一生钟爱的事业。”张国治说。(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