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过后,海拔3900多米的达坂山笼罩在一片浓重的深雾中。汽车附着在山体的连续弯道上逶迤挪行,能见度不足50米。
达坂山是从青海省会西宁通往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必经之路。山脚绵延数十公里处,便是门源县城,县教育局就在县城一隅。
听说记者要采访2012年“宝钢杯”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候选人、门源县第二中学教师孔庆菊,学校的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20多人一大早便等在县教育局。“大家都想说说孔老师的事情。”县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主任李元茂说。记者对孔庆菊的采访便从她身边的人开始。
同事的眼泪
“孔老师对待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真的让人佩服。”与孔庆菊共事十几年的靳全梅老师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2011年夏天,正值初三年级学生冲刺中考的关键时期,孔庆菊82岁高龄的母亲因为胃癌晚期,生命进入最后的时段。接到病危通知书后,家里的兄弟姐妹们纷纷赶往医院陪侍在病床前,唯有孔庆菊因为要带着学生们备考,没有办法尽孝。
“同事们都劝她请假去医院探望母亲。可是孔老师却说:‘现在是孩子们中考前最关键的时候,我这个班主任要是走了,孩子们就少了一份备考的动力,我不能丢下他们!’”说话间,靳全梅的眼泪滑过脸颊,滴落在手臂上。
病痛的折磨下,母亲最终还是走了,丢给孔庆菊的是淌不完的眼泪和满心的歉疚,还有所带班级全县第一的好成绩。“一边是毕业班的学生,一边是我的母亲,在那样的关键时期,他们都需要我。可我不能因为私人情感影响了那么多孩子的前程。”面对记者,孔庆菊说话虽然有些哽咽,但脸上依然是坚定的神情。
家长的心声
“要不是孔老师的话,我女儿根本不可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学生家长老张一直这样说。
老张的女儿张志娟,曾是孔庆菊所带班里的一名学生,女孩儿长得机灵俊俏,而且学习成绩优异。可由于家庭条件贫困,母亲又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病在床,照顾家庭的重任大部分落在张志娟的身上,每天由她替母亲做饭、煎药、理家、务农。
看着张志娟几天不来上课,作为班主任的孔庆菊便几次到她家里做动员工作。“孔老师当时边哭边劝,说家里再艰难也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老张回忆说。在孔庆菊的劝说和资助下,险些辍学的张志娟再次回到教室里,后被华东师范大学高分录取,如今已在青海省大通县的银行里工作,过着工作稳定、婚姻美满的幸福生活。
“真的很感谢孔老师,是她的及时规劝和认真负责,改变了我孩子一生的命运,要不然,这个孩子可能真的给耽误了。”老张一再说。
“山里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远远要比城里的孩子强烈。我多跑几趟没关系,课上多讲几遍也无妨,只要孩子们真的懂了,我的责任就尽到了。”孔庆菊笑着对记者说。
同学的玩笑
同在门源县当老师的赵良生,是孔庆菊的同窗好友。自打孩子成了孔庆菊的学生后,他们之间的接触比以前更多了。“我这位老同学原本就是个对任何事情都很认真的人。2002年课改时,她全身心都放在完成课改任务上。由于劳累过度,压力太大,她的头发大把大把地往下掉。”
赵良生所说的课改,指的是2002年门源县试点推行的第一轮课程改革。时任年级组组长、班主任的孔庆菊被门源县第二中学选派去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第一次接触到课改的全新理念,这对孔庆菊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孔庆菊这只课改“领头雁”的带动下,门源县第二中学的课改工作一度走在了全县前列。2005年门源二中课改试验班各科目的成绩比普通班的成绩平均高出5至10分,曾被评为“海北州课改先进学校”。
赵良生告诉记者,直到现在,“课改把孔老师的头发改没了”这句话仍在门源县教育界广泛流传。“这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也是个大实话。而孔老师对这样的玩笑根本不在乎,对自己外在形象的变化、对个人利益的得失毫不介意。”
学生的感言
现在已经顺利升入高中的冶建芳,曾是孔庆菊的学生。从小体弱多病的冶建芳,一直生活在自卑当中。
冶建芳告诉记者,有一次她突然口吐白沫晕倒在课堂上,全班同学吓坏了,是孔老师当机立断,背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医院。“等我醒过来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孔老师,心里特别温暖,感觉她就像我的妈妈一样。”
从那以后,冶建芳时常能得到孔庆菊一些额外的关爱和鼓励,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往日那个自卑内向的女孩成了班里的佼佼者。在冶建芳眼里,孔庆菊不仅是自己初中阶段的语文老师、班主任,更是人生路上的导师、生活路上的亲人。
回族女生韩英,性格内向,身体孱弱,家境贫寒,父母一度让她弃学回家。孔老师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后,多次到韩英偏远的家中,苦口婆心给她的父母做思想工作,小韩英终于又回到了教室。初中三年,韩英多次生病,孔老师一次次带她入院治疗,并为她垫付医疗费用。2011年,她以海北州文科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华中师范大学。
这样的故事,在孔庆菊20年的教学生涯中不胜枚举。2008年,她被推荐为青海省师德师风报告团成员,在省内各州县进行巡回报告。
20年来,孔庆菊在农村教育事业上的根越扎越深,她离自己的梦想也越走越近。如今,这朵藏家格桑花正烂漫绽放在美丽的达坂山。(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