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一干就是26年,他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26年来,他所带的班级没有一个学生辍学。“学校就是我的家,学生就是我的娃。”这是他朴实无华的诺言。他是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前卫中学教师顾绍林。
“如果没有顾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1986年,18岁的顾绍林以优异的成绩从玉溪师范学校毕业,他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家乡条件艰苦的前卫中学,当了一名初中数学老师。
当时的前卫中学就办在供销社摇摇欲坠的楼上,只有8名教师和几间破破烂烂的教室,校园里杂草丛生不说,每天上课都能闻到浓烈刺鼻的农药味。
尽管学校条件很差,但是顾绍林依然爱着自己的事业。出身农村的顾绍林,深知农村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有多么不容易,因此,他对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格外关心。
在前卫中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在少数,尤其是在顾绍林所教的班级,贫困学生差不多占了一半。对于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学生,顾绍林三番五次去家访,甚至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助他们重返校园。
“只有对学生真情付出,学生才会尊重你。”顾绍林说,上初中的孩子,出错是正常的。当教师,尤其是当班主任,承担着为学生纠错、导航的责任。在顾绍林15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他总能以豁达的胸襟宽容出错的学生。学生犯错时,他及时教育、引导,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顾老师对学生的关爱,那是没的说。”顾绍林的学生唐清说,“受顾老师的影响,我大学毕业后也当了一名教师。如果没有顾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26年来,顾绍林帮助过的学生数不胜数。26年来,顾绍林所教的班级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在2002年建新房前,顾绍林一家人就挤在学校一套4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里。前卫村村民徐敏说:“他工作了26年,有的学生已经成为领导干部,有的已经当上了老板,有的还是大学教授,如果他想发财或调走,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但顾绍林没有这样做,而是甘守清贫的生活!顾绍林说:“农村学校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对我是一种磨炼,我要感谢这种磨炼。”
“既然选择了当老师,就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在江川县前卫镇,顾绍林的一些做法让有些人“无法理解”。然而在他的家人或熟知他的人看来,“习惯了,自然也就理解了”。
“2008年5月,顾绍林的母亲患上了癌症,但主抓初三年级工作的他为了让那一届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只能利用周末时间照料母亲。”前卫中学教师杨秀兰介绍说,2008年6月,顾绍林的母亲去世了,“记得他母亲去世那天,他只是和同事调了课,料理好丧事后又急匆匆地回到工作岗位上。”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在家人和朋友们的眼里,顾绍林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孝子。“这26年来,顾绍林有18个春节都是把父母接来学校一起过的。”顾绍林的妻子业萍说,“他有时觉得亏欠老人家的太多,总是尽量想办法弥补。”
在前卫中学任教26年,顾绍林只请过两天假。一次,顾绍林在上课,额头上的汗珠大颗大颗地直往下掉,但他硬撑着为学生上完了课。“没想到病情那么重。”提到那次请假,顾绍林自责地说,“学生们来医院看望我也会耽误学习,我要是不生病该多好。”
因为数学教得好,外乡镇甚至玉溪、昆明的一些学生家长慕名来到前卫中学请顾绍林帮孩子补课,有的学生家长送钱,有的学生家长送物,都被他婉拒了。
顾绍林说:“既然选择了当老师,就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如果补课也要收费,那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我不管别人收不收费,但是我自己不能收,因为我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农村的孩子需要好老师,农村学校也可以大有作为”
为了当一名好老师,顾绍林一刻也不敢懈怠!
在前卫中学,顾绍林是有名的“培训狂”。2001年参加玉溪市首届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2003年参加云南省骨干教师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他积累了扎实的基本功。
通过多年的磨砺,顾绍林成为一名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精湛教学艺术、敏锐教学领悟能力,勇于创新的科研型教师。
因为在数学教学上的建树,在江川县前卫镇,当地人都亲切地尊称他为“土专家”。顾绍林说:“应该让学校的所有老师都成为‘土专家’才行。”
2002年,顾绍林被推举为前卫中学教导主任。面对当时“学校教学质量低,社会反响不好”的情况,顾绍林首先感到,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先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于是,他一上任就主抓教师的各类培训。
“上示范课”、“组织教师分批到教育发达的市、县学校学习”、“开展说课、上课、反思、评课‘一条龙’活动”……顾绍林的努力使一大批教坛新秀脱颖而出。目前,前卫中学已有省、市、县级骨干教师20余人。
在顾绍林的带动和帮助下,前卫中学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学校教学质量也迅速提升,连续几年中考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在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中,顾绍林也获得了玉溪市首批数学学科带头人、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等多项荣誉。因教学和管理成绩突出,有几所城区学校曾给出优越的条件想“挖”顾绍林去任教,但都被他一一回绝了。
顾绍林说:“农村的孩子需要好老师,我也热爱农村教育这片热土,农村学校同样也可以大有作为。不管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会扎根在农村教育这片森林中,为使这片森林更加茂盛奉献自己毕生的力量。”(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