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翁丽芬:24年书写海岛教育传奇


        大陈岛,距离浙江台州椒江市区52公里,坐船要两个小时。受渔民转产外迁等因素影响,这里早已没有往日的喧闹。岛上仅有的一所大陈实验学校,如今学生已不到50人。就在这块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弹丸之地”,一名教师书写了一段海岛教育的传奇。

  翁丽芬,大陈实验学校校长。在坚守大陈岛的24年里,她从未向组织申请调离海岛,并在这里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在岛上居民眼中,翁丽芬就是家门口的名师、名校长。他们说:“因为有翁校长,我们才把孩子留在了岛上。”

  青春芳华献海岛

  18岁时,翁丽芬第一次站上大陈小学的讲台。初出茅庐的她,对在哪里教书没有太多的介意,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更让她下定了奉献海岛的决心。

  然而,现实的残酷接踵而至。轮渡每天只往返一次,遇到恶劣天气还要停运;信息不畅,送来的报纸都是几天前的;生活单调,工作以外基本没有娱乐……翁丽芬开始明白,为什么总有同事找法子往外调。但她最终还是留了下来。“老师都走了,学生怎么办?”翁丽芬想。这一守就是24年,大陈小学变成了大陈实验学校,翁丽芬也当上了校长。

  在学生们眼里,翁丽芬更像是一位慈母。一次,一名学生突患急性阑尾炎,翁丽芬背起学生就往外跑。当时风雨交加,走了近两个小时的泥泞山路,把学生送到医院时,翁丽芬已累得瘫倒在地。班上有个女孩,父亲出海遇难身亡,她处于极度的悲痛中,学习、生活失去了方向。翁丽芬把她带回家里,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和她一起吃饭、聊天、做作业。翁丽芬还让班上其他学生多找女孩说话,陪她玩,尽量分散她的注意力。看到女孩脸上绽放出了笑容,翁丽芬的心终于放下了。

  在同事眼中,翁丽芬是他们亲切的“翁大姐”。2005年,“卡努”台风袭击大陈岛。当时风力很大,房屋都被吹得直抖。一幢教师宿舍正处于风口。翁丽芬顶着狂风暴雨,顺着墙根走到宿舍时惊呆了:窗、门全被碎瓦片打破,几个同事披着毛毯在厕所里瑟瑟发抖。翁丽芬二话没说,拉起同事的手向自己的宿舍一步一步艰难地移过去……

  情到深处无怨悔

  或许是长年生活在海岛的原因,翁丽芬有着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对自己的艰辛付出总是付之一笑。但在采访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这个女人的不易和坚强。

  今年上半年,大陈实验学校迎来了校舍重建。翁丽芬那时正好脚上有伤,但为了学校的建设一直忍着,直到疼得受不了了才去医院。诊断结果为,脚趾间长了一个瘤,再加上脚趾骨断裂,必须手术。家里人埋怨她只顾着学校的事情,要是早点去医院,说不定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为了学校和学生,翁丽芬一次次“委屈”着自己和家人。

  翁丽芬的丈夫是渔民,长年出海在外,儿子则在城区上学。24年来,翁丽芬经常是一人住在学校,与家人聚少离多。有一次,丈夫突发急性阑尾炎,需住院开刀治疗,因翁丽芬无法陪护,只得改用药物治疗。医治期间,因海上起大风,航班停航,翁丽芬没有机会去看望丈夫。反倒是康复后的丈夫上岛见了她一面,让她内疚万分。

  翁丽芬说,她也曾想过离开海岛,担负起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职责,“但一想到岛上的学生,就是舍不得啊!”

  于是,在儿子感冒发烧的日子里,翁丽芬只能在电话里一遍又一遍地哄着儿子:“乖,听话,先把药吃了,妈妈过几天就会来看你。”在丈夫出海的时候,她只能对着茫茫大海默默祈祷……

  殚精竭虑兴教育

  校舍外墙斑驳,教室内墙遍布污渍,雨水漏个不停,没有一套像样的桌椅……这是过去大陈实验学校的真实写照。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多年来,翁丽芬为学校建设奔走呼号。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学校校舍得以重修,并添置了桌椅,购买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如今,大陈实验学校的校舍已是岛上最漂亮的房子之一。

  “让海岛学生享受和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是我矢志不渝的一个梦想。”翁丽芬说。

  然而,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是那么遥远。随着生源的锐减,要组建一个像样的班级都成了难题。留下来的40多名学生,也让翁丽芬着急。

  有一次椒江区组织统考,题目是写椒江的江滨公园,因为没去过公园,一些学生交了白卷。“我想结合我们的海岛资源,办一所有特色、有自己优势的海岛小学。只要有一个学生上课,学校就得办下去。”翁丽芬说,等到学校重修结束后,她将主抓教学改革,结合海岛资源,办一所有特色、有自己优势的海岛小学。

  翁丽芬说,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教师能够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她感到十分自豪,也深知重任在肩。“我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海岛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2-12-1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