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吴善华:左手粉笔右手炒勺


   课堂上,他是教师,用课本、粉笔和黑板给全班20个学生烹饪“精神大餐”;课堂下,他是大厨,用锅碗瓢盆和柴米油盐为10个孩子做饭炒菜。

 

  他就是新疆库尔勒市上户镇哈拉苏学校的教师吴善华,2011年到校任职,今年25岁。

 

  库尔勒市上户镇哈拉苏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有三排平房,一排是学前班至六年级100余名学生的教室,一排是教师的办公室,一排则是教师的宿舍。

 

  该校的学生多数是走读生,但很多孩子的家离学校很远,中午都不能回家吃饭。

 

  每次看到孩子们中午只能吃点方便面或啃干饼子时,吴善华急在心里,“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长期这样下去可不行”。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去年12月,吴善华决定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做饭。

 

  记者采访那天看到,吴善华上完课后,赶在大课间时跑回宿舍,先淘好米,蒸到锅里。下了第三节课后,他又跑回宿舍蒸上红薯。离第四节课还有10分钟时,是学生的自由复习时间,吴善华再次赶回宿舍,取出两棵大白菜,清洗、切菜,再拿出肉切成小块,将所有食材备齐后开始炒菜,不一会,香喷喷的白菜炒肉出锅了。

 

  此时,下课铃声正好响起。

 

  “吃饭啦!”吴善华大喊一声。10个孩子齐刷刷地跑到他身边,从橱柜里拿出自己的碗筷,安静排队。吴善华为孩子们一一盛饭、加菜,再放上几块红薯。

 

  9岁的女孩李思慧端着饭菜走进教室,和同学们一起坐下来津津有味地吃着。范雪芹、韦怡等女生都争先恐后地跟记者夸吴老师做的饭好吃。男生张旭说:“我以前经常吃方便面,现在每天中午都能吃上热饭了。”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吴善华特意让孩子们两人一组轮流值日,负责洗碗筷。

 

  “吴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吃上热饭,也为了让家长放心,主动肩负起这个额外工作。”库尔勒市上户镇哈拉苏学校校长胡开瑛告诉记者。

 

  起初,家长们都要给吴善华掏午饭钱,但吴善华说:“这钱,我可不要。我自己也得吃饭,给孩子做饭就是多双筷子多个碗的事。”但家长们过意不去,最后大家商议,让孩子们带米和菜,吴善华负责做中午饭。

 

  “现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也特别支持我。有时候没盐、没调料了,他们总是有求必应。”吴善华告诉记者。

 

  “吴老师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给我们帮了大忙。”一位学生家长感激地说。

 

  吴善华说,每天这样往返于课堂和宿舍,确实太累了,中间他也想过放弃,但为了孩子们能吃上热饭,必须坚持。“为了承诺,我必须坚持。”他说。(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3-04-1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