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探访泸溪一师一生红岩村小


孩子在,学校就在——探访湖南省泸溪县一师一生的红岩村小

 

  425日,湖南省泸溪县白沙镇红岩村小,上午1015分,第三节课,这一课复习“小数点的比较”。

 

  51岁的印刚生拿起粉笔,认认真真地在黑板上列了几道算术题。讲台下,四年级学生李福娇则把这些题目抄下来。

 

  红岩村小离白沙镇21公里。这是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式砖瓦房,既是学校,也是教室。教室里摆着一张破旧的讲台,3张课桌。

 

  印刚生是学校唯一的教师,14岁的李福娇是学校唯一的学生。这一师一生已经在这所学校一起待了5年(李福娇曾留级一年)。

 

  这几年,红岩村20多个适龄儿童逐渐被家长送到白沙镇就读,最后只剩下李福娇。李福娇小时候患过脑膜炎,智力受到影响,14岁的她智力仍停留在7岁左右,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教好李福娇,居住在武溪镇杨斌庄村的印刚生,每天都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来上课,风雨无阻。

 

  5年来,印刚生把李福娇当作自己的孙女。每天早晨,印刚生叫她起床,告诉她洗漱、吃饭,中午给她做饭,晚上送她回家。印刚生还按照教学常规,该上课时就上课,该下课就下课。除了教好语文、数学,印刚生还开设了简易的音体美课程。

 

  曾经,从有利于李福娇学习和成长的角度出发,同时不增加教育成本、不浪费教育资源,泸溪县教育局有将村小撤掉的想法。可在与村干部和李福娇家人沟通后发现,李福娇无法外出就读——她的父母在外务工,她与年迈、左腿截肢的爷爷生活,家境贫困。白沙小学不是寄宿制学校,需在外租房,这笔开支无法让李家承担。即使教育部门表示“在经济上给予扶持”,也改变不了家人的想法,因为无人去陪读生活不能自理的李福娇。最终,为了保障李福娇的受教育权,县教育局作出了继续办学的决定。

 

  目前,在泸溪县,像红岩村小这样一师一生的学校共有两所,5名学生以下的学校9所,10名学生以下的学校33所。“只要有学生愿意读,我们就不撤校!”泸溪县教育局局长龚佳平说,自2001年国家启动撤点并校政策以来,泸溪县消失的60多所村小都是自然消失的,目前,该县还有小学157所,而行政村只有150个,基本上保持了一村一校。

 

  今年下半年,李福娇就要读五年级了。在印刚生的教导下,李福娇生活已能基本自理,李福娇的家人决定试一试,让她去离家较近的片小就读。看着如今的李福娇,印刚生心里也有些欣慰:“这么多年,我没一个伴儿,其实也很孤单。不过,看到她成长起来了,我的孤单也值了。”(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3-05-14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