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5月27日16时,在黔西北彝乡大方县羊场镇羊场村,村委会小小的会议室里,传出一群孩子们清澈、明亮的朗读声。狭窄的“教室”,挤着6岁到16岁“大大小小”108名学生,可孩子们的脸上,却绽放着灿烂如花的笑容。
这是深受羊场村孩子们喜爱的“特殊课堂”——美丽小康班,每周一到周五下午放学后,他们总能在这里听到新鲜的故事、学到不一般的本领。讲台上领着大家高声朗读的老师,是从贵阳远赴羊场驻村帮扶的“外来干部”占武汉,手里拿的这本《弟子规》,是他专门从儿子的书架上借来的。
占武汉是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副部长。今年初,贵州选派3万余名干部组成600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奔赴一个个村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占武汉主动报名来到羊场村。
沿着崎岖的山路,占武汉一到任就挨家挨户走访。12岁的杨文菊乖巧聪明,可小姑娘眼中透出的惊恐和紧张却让他不放心。由于家庭非常贫困,杨文菊的父母常为经济开支向孩子撒气,爷爷也嗜酒吵闹,嘈杂不堪的环境让她整天心神不宁,性格日渐孤僻内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不能让家庭的贫困与不和谐毁掉一个好孩子。”占武汉于是每天下午4点半来给杨文菊补功课、讲故事;与她的家人聊天、谈心。渐渐的,杨文菊的父母意识到错误,爷爷也改掉嗜酒的习惯,小文菊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明显提高,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
消息传开,占武汉成了村里许多家长眼中的“名师”,村民们领着孩子,想方设法找到他。在大伙儿的期待下,一个免费的“美丽小康班”应运而生。很多村民都愿把家里最宽敞的房间腾出来当教室,学生从1名,迅速增加到10名、30名、50名、100名……
村民家的堂屋挤不下了、院坝坐不下了、村头的石头坝也撑不了了,“美丽小康班”接连搬了4次家,村支两委开会讨论,干脆把村委会会议室拿来当“临时教室”。村干部、镇干部、附近一些大学生和志愿者,都在占武汉的感召下来到这里,当起“义务教师”。
彝乡“美丽小康班”为何如此受欢迎,13岁的蒙朝燕向记者透露“秘密”。这里充满乐趣和想象:怎么养成好的习惯,如何交到真心朋友,怎样学习最有效率。通过大家都爱看的“熊出没”动画片讲授诚信的道理,通过“掰手腕”比赛懂得如何“双赢”。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大山中播撒文明的种子,这是我的心愿。”占武汉说,“美丽小康班”里8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平时课余生活十分单调,有些养成不好的习惯。这个小小的课堂,让孩子们的生活充实和快乐起来,也通过他们影响家长,学习文明、践行文明。
一小时的课堂活动结束了,杨文菊和几名同学围在一起唱起《歌声与微笑》。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美丽小康班”的同学们正在排练一台联欢会。原来性格孤僻的杨文菊竟也报名参加小合唱和舞蹈两个节目,这将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登台表演”!
“我盼望着能和‘美丽小康班’的老师、同学们照一张集体照,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杨文菊悄悄对记者说。(新闻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