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退学当4年民办教师 励志哥"丈量梦想距离"


梦想的距离有多远,我用十年来丈量”这是站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特别嘉奖领奖台上的朱雅亮,对于自己这十年的总结。十年前,正在读大学的他因病退学,选择去民办学校当老师;四年之后,他毅然辞职复读高三,以班级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南航;十年后的今天,他荣誉毕业,并获得了学校的保研资格

大学退学,当了四年的民办教师

朱雅亮出生在湖北仙桃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可能是从小便知学习机会得来的不易,对读书的机会异常珍惜,同时,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2002年,16岁的他如愿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梦”近在咫尺。然而,命运却与他开起了玩笑,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休学两次,无法继续学业。梦想的破灭让朱雅亮备受打击,可他需要面对的,更是如何生存下去的现实。为了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他决定南下打工。

“我在广州没亲人,没朋友,刚下火车时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回想起刚到广州的情景,他记忆犹新,“没能在华师完成学业,实现梦想,我一直都觉得很遗憾,可能是心中还有那一种渴望吧,我还想完成梦想”,于是,他选择到惠州,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教师梦”的实现让朱雅亮有了一丝安慰,可民办教师不同于公职教师。“每年暑假,我们都需要挨家挨户去做宣传,一个一个地去做工作,希望这些家长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说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朱雅亮第一次出去做宣传时,在菜市场遇到一个带孙子的老婆婆,老婆婆不懂普通话,他不懂粤语,两人一番比划后,老婆婆留下了联系方式,朱雅亮当时特别开心,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学生,结果回学校后拨打电话发现是空号。

就在这样的磕磕绊绊中,朱雅亮走过了四年的民办教师之路。上课时,他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他和学生打成一片。他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了这份工作当中,在做完第一学期民办教师后,朱雅亮瘦了30斤,回乡时连亲戚都认不出他来。

付出终有回报。“有一年我生日那天,下午下课后我的办公室突然涌进了几十个学生,仔细一看是我之前带的一个班级。他们一共来了42个人。”独自在外的朱雅亮,从未想过自己会收到这样一份生日礼物,“当我看到原先冷冷清清的办公室,一时全部站满了学生,全部是来给我庆祝生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朱雅亮坦诚对于这四年,他可能失去的是无价的青春,但他觉得这不能用值不值得来衡量,“存在便具有价值。这四年教会我独立与坚强,对于我思想上的成熟,和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是肯定有所裨益的。”

做出复读决定只花了1分钟

成为民办教师,步入社会工作,让朱雅亮更加认识到了现实竞争的残酷与激烈,让他更加明白文凭、学历的重要,知识的可贵。

朱雅亮在网上应聘了一个学校的职位,并顺利通过了面试、笔试和试讲,但当主考官得知朱雅亮应聘是从网上申请,没人介绍时,随即变了脸色,对他说,这个职位已经招满人了。 这一刻,朱雅亮更加明白了当初不能完成学业,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我当时做出复读的决定,只用了一分钟。之后立刻给我的家人打电话,告诉他们我的决定并买票回家,报名高三复读。”

就这样,23岁的朱雅亮重新加入了高考复读大军。当他第一天走进复读班级时,还穿着衬衣西裤皮鞋没来得及换下。“我的同学后来告诉我,他们当时还以为我是听课的老师”,朱雅亮笑着说。

一年时间将高中三年的6门功课全部消化,对于一个正常的高三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朱雅亮此时已丢掉课本近六年。他每天早晨六点不到便起床学习,晚上一两点才睡下休息。这样的高强度学习,让他本来便不太好的身体又陷入濒临崩溃的边缘,“到了高三下学期,我一般是上午打点滴,下午学习。”

实际上,支撑他一直走下去的,不仅是来自对现实的考虑,对大学梦的坚持,还有来自曾经同学的鼓励。他曾经的大学室友,是一个28岁的男生,“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他都可以,而我不可以呢?”

最终,朱雅亮以班级第二的成绩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次读大学,他深知如何将自己的“大学梦”编织得更加完美:四年专业成绩名列第一,大一便主动请缨跟着研究生师哥师姐做科研项目,大二被实验室派往东南大学的课题组做协助工作,大三作为组长带领小组开展省重点科创基金项目。在南航的四年时间里,他荣获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校长特别嘉奖等奖项。

怀揣感恩,实践志愿梦

十多年前,1998年的洪水使得朱雅亮家颗粒无收,家里的条件实在不允许供两个孩子上学。于是,姐姐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他,并外出打工挣钱贴补家用。朱雅亮说,他努力读书的另一半原因,便是感恩。因为感恩,他决定用志愿服务来回馈。

进入南航后,他加入唯一的社团,便是爱心社。他常常利用周末,带队到地铁站、孤儿院、敬老院等地方做志愿服务工作。

2012年暑假,朱雅亮带领班上15个同学前往贵州山区支教。“我们在那儿待了一个月,与其说我们去支教,不如说我们去受教育。”在那里,朱雅亮遇到一个六年级的小男生。父母外出打工,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落到了他一个人身上:做饭洗衣喂猪、照顾弟弟妹妹起居饮食,但是,他还依然坚持着每天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学校上课。这些,都带给朱雅亮不小的震撼。

朱雅亮说,因为自己的家庭和经历,他对穷人或者弱势群体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愿意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成为爱心的传递者。

“我就像一名登山者,翻过了一座座的山峰,为了我人生的梦想,我时刻准备着踏上新的旅途去迎接新的挑战。”从坚守梦想到重燃梦想,再到实践梦想,朱雅亮用十年的时间丈量着他一个又一个的梦想。(新闻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3-11-2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