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俞国平:为民办教育赢得声誉


      黝黑的皮肤,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俞国平是农民的儿子,19年前开始从事民办教育。如今,他是浙江省民办学校土生土长的特级教师第一人,不仅书写了民办学校教书育人的典型,也见证了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

  “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有谁会认同”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时年22岁的俞国平,是公办学校的一名青年教师,是当时温州历史上最年轻的地市级教坛新秀。

  那个时候的民办学校,在乐清乃至温州都还是新生事物,饱受社会质疑。“学生很差,都是在公办学校读不下去的”,老师待遇得不到保障……俞国平没想到,初创的民办学校育英学校,相中了自己。民办学校灵活的机制和专业发展前景,让这个年轻人下定了决心。“如果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有谁会认同呢?”

  育英学校是新生事物,学校运作没有样本可以参照,在管理上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教学科研发展艰难,他就从乐清电教馆借来大量全国名师课堂的录像带,反复琢磨,还遍访当地名师,请教教书育人的门道。团队力量薄弱,他就带领老师们研磨课堂,还总结出“滚雪球”教研范式,把一个课例的成果辐射到“这一类”教学。

  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政府大力扶持民办教育的政策下来了!从教学评比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从教师身份的确认到教师进修,从人事关系到后续保障……政策助推下,俞国平切切实实感受到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

  “吃苦,更能体现人生价值”

  从“公办”到“民办”,俞国平从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1999年,温州市首届“双高课”评比上,他的《白杨》一课技惊温州,一举夺魁,被称为“俞白杨”。同年,他的论文获得温州市教研成果一等奖,在当地小学语文界刮起了“俞国平旋风”。三十出头的他,因为业务出色,又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青年科研标兵”。

  一枝独秀不是春。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后,怎样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成了盘旋在俞国平脑海中的问题。

  俞国平发起了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让有经验的“师父”带“徒弟”。他还在学校举办“教研周”、“学术月”,形成了“聚焦问题、策划活动、行动实践、深度反思、再次实践、形成观点、后续思考”的研讨思路,力争每开展一次,就攻克一个难点。

  俞国平格外重视年轻教师的成长。每逢有年轻人要上公开课,他总是和老师一起备课,进行全程指导。陈传敏初来学校时,只是个普通书法教师,但俞国平发现他的综合素质非常全面,大胆起用他去做“语文老师”。如今,陈传敏不但被评为“温州市名师”,还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俞国平的团队成长了起来。十多年来,50余位学校老师获得乐清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以上荣誉,仅2011年,就有近十位老师被评为市骨干教师,一时成了“育英现象”。“在民办学校工作是要比公办学校更辛苦些,但吃苦更能体现人生价值。”俞国平说。而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不懈努力,为民办学校赢得了声誉。

  “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灵魂”

  俞国平认为,教育绝不仅仅是生活呵护、知识传授这么简单,“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灵魂”。

  民办寄宿学校的孩子很特殊,很多学生家长长期在外忙经商,往往顾不上孩子的教育。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缺少家庭温暖和良好沟通,变得孤僻、暴力……怎么办?除了嘘寒问暖,俞国平觉得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品性。

  《爱心树》一课上,学生小卢给故事编了这样一个结局:“一阵大风刮来,他站立不稳,一个跟头摔进了树坑,死了!”这样“暴力”的味道,俞国平知晓背后的原因。小卢的父母常年远在云南,一年才能见父母一面的小卢,性格急躁而爱惹事。

  俞国平不急不恼,他先肯定了小卢想法奇特,然后组织讨论。“结局似乎太残忍了!不应该以暴制暴。”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对做人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

  “老师,我昨晚做了一个梦。”“老师,我想妈妈了”……尽管俞国平已成为校长,孩子们还是最喜欢拉着他说悄悄话。俞国平把自己的育人理念复归于“婴儿”思想,即把一切放下,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

  记者点评

  采访中,只要提到孩子们的事情,俞国平的情绪就有些激动,很多细节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只有真正爱孩子,你才能得到他们的爱”,俞国平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在他心里,师德重千钧,他认为,老师的“技能”可以后天培养,但师德必须从一开始就“根正苗红”。

  作为首位来自民办学校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俞国平对民办教育充满期待:“作为民办教育的践行者,我真心希望政策落地,那样我们更有奔头、更有劲头。”(新闻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4-01-0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