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任小文:回溯教育生命之源


 经过多年的磨砺与求索,任小文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教育应当首先回到教育的本原,回归教育常识与常态。

教学应该是一种修炼,在教与学中师生相互倾听、对话,共同学习与反思,实现教学相长。教育应该是一种守望,在美好的期盼中等待、陪伴学生的生长。

纤巧秀雅的任小文,讲话慢条斯理,她的课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淡平和,甚至有点让人生疑:头上有着夺目光环的名师课堂怎么会如此朴实——不标榜任何流行的教学模式,没有过多声光电先进设备的使用,更没有富于煽动性的启发与励志语言……她的课堂仿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江南春,一切都在看似不经意间自然生长!

漫长的回归

任小文现在任教于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生物组,自19859月走上讲台,教龄已近30年。日前,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办的与学生同成长——任小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她这样诉说自己的教育感悟:禅宗大师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回望自己走过的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任小文认为自己的成长也是既有迂回,又有跳跃。

1985年,大学毕业后踏上讲台的任小文只有19岁,比高中生大不了多少。心地单纯,对教育教学还有些懵懂,只要学生认同,考试成绩不错,她就心满意足了。

1994年,任小文调入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一次教学研讨课后,一位教师的提问,让她意识到自己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板书字迹潦草、课堂设计较为随意,等等。从此任小文开始步入课堂教学的打磨之路。十多年时间里,她专注探索如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完美,执着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情理交融,亦庄亦谐。这种教学风格得到了校内外专家与师生的一致好评。然而回望那个阶段的自己,她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教学设计的精彩完美,而不是学生如何有效学习。

2007年开始,任小文开始从课堂学堂的艰难蜕变。2009年她被选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备选教师,她开始重新起步。近几年,她在探索中前行,教育观念与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用她自己的话说,这种蜕变,有春蚕织茧般的缓慢与艰辛,也有化蛹为蝶般的突然与惊喜。从教师的,转向学生的,这种转变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教学生涯伊始关注的是一种如何让学生拿高分的学,现在关注更多的却是如何帮助学生深度学习,使其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

与学生同成长

任小文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各类生物竞赛多次获奖,她曾获得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生物学科教改带头人等多种荣誉称号。但让她最有成就感的并不是聪明学生的成绩,而是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尊重和发展。

在任小文任教的班级,曾经有一位亲戚因为孩子太笨向她求助。家长觉得这个孩子考试成绩太差,担心他可能本科都难以考上。任小文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孩子并不是真笨,只是凡事比别人慢一拍,有些知识或者技能掌握得比较慢,但是一旦学会了,他就会牢固掌握。任小文在辅导过程中,没有催促学生,也不求立竿见影,只是不断安慰他,不用着急,慢慢来,一定能学好。她还根据这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减了一些作业,专门设计了一套学习方案,结果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毕业时考上了较为理想的大学。

通过这件事,任小文体会到,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进个体发展,也就是古人所谓的顺天致性。而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是沉睡的,需要唤醒。教育应当是一个唤醒的过程,它应该是贯穿生命始终、形态多样的,而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种。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而学生的个性与智力水平却是多种多样的,好的教育应当是一个唤醒的过程——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长成他自己!

在她任教的班里,还曾经有过一个患精神分裂症的学生。这个学生休学后症状好转回到学校,班主任善意地提醒任小文,只要这个学生不出事就行,其他事都不用管她。出自一个教师的本能和母亲的情怀,每次上课任小文都力所能及地去关照这个学生:帮她把教材翻到指定的页码,进行分组讨论时悄悄请几个学生邀她一起参加……这些静默无声的关怀,帮助这个学生比较平静地度过了高中学习生活。如今,反思这段经历时任小文觉得,对于那个孩子来说,学习知识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她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她的心灵得到了安慰才是最重要的,随着时光流逝,教育的价值会在她身上慢慢浮现、凸显。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只是浅表的现象,而教育则代表了教师对深层价值的追求。

任小文自言,真正触动她教学发生改变的是学生!对于部分学生的叛逆与成绩起伏,任小文也曾经感到困惑,自学心理学后,她开始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也更多地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取能量与激励,于是她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和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她很喜欢课堂上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因为她觉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的平等与民主,才能促进教学相长

课程是一种素养

任小文认为,如何看待教育、教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学习的意义何在?我们的学科教学到底要为受教育者带来什么?能为他们带来什么?越是追问,困惑越多,但这些又都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20131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中期汇报会上,曾有专家向任小文提问:你是教生物的,你觉得一个人的生物学素养是什么?任小文思考了一会,回答说:我觉得一个拥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该是在面对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时,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一个拥有生物学素养的人能够客观看待世界,客观看待生命与自我,能够包容地看待已有的科学成果,辩证地看待生命科学的发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微博或微信上经常会有一些养生的信息,如何对待这些信息以及甄别信息的真伪,就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生物学素养……”

在她看来,课程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既有学科课程,又有学生的经验课程;既有显性课程,又有隐性课程,不同的课程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作为生物学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生物学中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生命主题最值得去探究。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学才能有正确方向,在带领学生行走的旅程中才能一路采撷,赏析生命的精彩。如果教师的目光只停留在考试大纲,只考虑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那么考试有用就成了最高原则,教师教学的关注点就会放在知识掌握上,即怎样让学生多快好省地掌握知识,把动态的生物学课程异化成一种静态的生物学教材,教学于是成为了一种单调的、目中无人的、毫无生命气息的知识传授,而学生只忙着吸收知识、获得信息应付考试,最后变成了知识的储藏间或者一个考试高手。这样的生物学课程又有何价值?

基于这样的思路,任小文的课堂中就多了许多引申与链接,也多了些追问与思考。比如,在讲遗传与基因等知识点时,她会讲到癌症给人带来的痛苦;当讲到病毒与免疫时,任小文也会介绍,性是艾滋病的传播渠道之一,并通过大屏幕展示晚期艾滋病患者暴瘦扭曲的身躯……任小文说,对于高中生,这些知识教师不用强调也不必刻意回避,自然而客观的展示,无形中就是一种提醒:珍视生命、洁身自爱。

在研讨会现场,任小文上课的内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在讲达尔文《物种起源》时,任小文会呈现达尔文时代的哲学背景与科学文化背景,让学生追踪达尔文的论点是如何得出来的……在场旁听的一些教师说,感觉有点像哲学课,思辨性好强……任小文当然不是想将自己的课上成哲学课,她只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尊重事实,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慢慢培养起来了。也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中,任小文一次次重新思考生物学科课程的意义,找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记者 杜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5-01-1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