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农村教师:让艰苦的现实开出理想之花


 老师,您愿意去农村吗?

一名师范毕业生这样回答:“我宁愿在城里‘串房檐’,也不去村里教书!”

一位农村女教师则戏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是“看孩子喂猪,捎带教书”。

农村教师的生活真的如此乏味、痛苦吗?我们看到,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在乡村教育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让艰苦的现实世界开出了理想之花。

她,让梦想照进现实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它鞭策着我们前行,激励着我们奋斗。37年前,在高中生朱丽华的心中也有一个梦,那就是——继续待在学校。然而现实是残酷的。1977年,品学兼优的她不得不带着对校园的无比留恋和结束学业的些许遗憾,回到了农村。

几个月后,父亲帮她张罗到了一份去上海的工作,姑父则帮她找到了一份去乡里代课的工作。何去何从?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代课,来到了青萍小学。当外人不解地问起她为何放弃工资高出许多的工人不当,偏偏来做一名代课教师时,她说:“因为我的梦想在学校。”

仿佛是天生的“教学能手”,刚走上工作岗位,她就显现出自己的教学天赋,代课教师做得得心应手。白天,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教书生涯的每一步她都走得踏踏实实。晚上,备课、揣摩教法、进修学习,从不间断。虽然乡村代课教师的生活简单、清贫,但她却过得充实、快乐、幸福,因为她坚信:煤油灯一样能点亮梦想!

在青萍代课的几年里,她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上好每节课。学年末考试,两个班的数学都稳居青萍乡第一名。

如果说,入职之初的选择带着一丝对校园的留恋和年轻人的冲动。那么,在和孩子们待在一起8年之后她发现:自己深深地爱着这份职业。她有一个随身携带的记录本,随时记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记下自己新的教学设想。在她的时间安排表里从来没有午休,她总是在这个空当有针对性地帮助几个学生补上一点儿。学生出错了,她既能善待宽容,又能严格要求。她常常说:严格要求也是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要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度、严之有爱。她就是这样一个严格的老师,却赢得了学生格外的喜爱。她说,要想让学生喜欢你,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她的课严谨、扎实,又不失开放、灵活;她以数学的新奇、趣味吸引着学生,再难的知识点到了她的课上都是那么容易理解。

朱丽华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人。她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年年稳居全镇第一。她一个人辅导3个年级的数学兴趣小组,复式辅导保证了竞赛选手的持续输送。她辅导的学生先后有几十人在全国、省、市、县获奖,她也被中国数学学会授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二级教练员”的称号。

天道酬勤!在三尺讲台上,她用自己的执着和智慧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各项指标测评达标后,她在代课教师中脱颖而出,赢得了那个转正的机会。脱去了“代课”的帽子,她一身轻松,她要努力成为最优秀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她注重对每一位学生的关爱和鼓励,常常与学生促膝而谈。即使教过许多遍的内容,她还是要钻研教材、教法,注意从既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在苏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征集意见和建议时,她一个人就提出了23条建议,来自一线的声音引起了专家的关注,她被评为“江苏省苏教版使用教材先进个人”。

在她的带动下,她所在的数学教学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她指导的青年教师多次获省、市、县赛课一等奖,一批批年轻教师在她的带动下成长为市、县、校级教学骨干。

她是我的师傅,是她让我看到了那一代乡村教师身上的奉献精神和职业自豪感。她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成就了自己美好的职业人生,也影响了一批如我一样的年轻人继续努力前行!(周正娟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我是“临时”教师

说来也是缘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这个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世界,准确地说,我是被逼上“梁山”的。

2008年春即将开学的时候,原来的幼儿教师突然打电话给联校校长,说开学来不了了。校长听了非常着急,明天就要开学了,老师却突然没了着落,怎么办?农村幼儿教师,月工资只有几百元,他苦思冥想物色了几个人选并多次上门做工作,依旧没人愿意来。为了帮他解燃眉之急,我只好暂时接过这只“烫手的山芋”。

走马上任第一天,我想自我介绍一下,但尝试了几次,都没找到机会。孩子们好像没看见我一样打闹着,年龄小一点的孩子索性哭着叫起了“妈妈”。“孩子们嘛,不吵不闹才不正常呢!”我安慰自己。心情稍微平复一些,刚想喘口气,一个孩子大喊:“老师,我这儿真臭!”随即,孩子们都喊起来:“我这儿也臭。”我预感到,“好戏”开场了。

这是我当幼儿教师的“第一课”,满是无奈和委屈。

每个星期一来临,我都有一种将要上战场的感觉。每一场“战争”中,我都被孩子们搞得焦头烂额、身心疲惫。在没有合适的人接替我之前,生活还得继续。我不能让生活每天都陷入“战争”的硝烟中!因此,我不得不静下心来和孩子们相处,每天重复那些“课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教他们学写字、画画,学唱歌、跳舞,给他们讲故事,当然还有为他们擦鼻涕、擦屁股,甚至给那些不小心拉到裤子里的孩子收拾“战利品”。

我是上世纪80年代的高中毕业生,对于幼儿教育,真是一窍不通。有人说,在乡村当幼儿教师,这么较真干吗?听了这样的话,我很难过。幼儿教育是教育中最基础的环节,这在城市里早已形成共识,可是在乡村,幼儿教师仅仅被当作“保姆”对待。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话语,激起了我发奋学习的斗志:我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从此,我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简笔画、粘贴画,剪纸、折纸,幼儿舞蹈、歌曲,幼儿故事、谜语……一切从零开始,只要有空,我就在电脑前忙得不亦乐乎,心已不是当时那种被逼上“梁山”的感觉。

人是很奇妙的,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你对许多事情的看法,甚至对人生的态度。

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爱人劝我休息,可我放心不下孩子们。强打着精神的我坐在教室,却懒得与他们说话。一个小女孩走到我跟前,小声地问:“老师,你怎么了?”我不耐烦地说:“我病了,一边玩去!”谁知这个孩子竟站在讲台上奶声奶气地喊道:“大家都别乱了,我们的老师生病了,都怪你们,把老师累着了。”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让我的心底涌起一股暖流——这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声音!一会儿,又有几个孩子走过来,胖乎乎的小手把零食捧到我面前,有的是一块小蛋糕,有的是几粒葵花籽……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湿润了,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高的奖赏呢?谁说他们是乳臭未干的孩子、不谙世事的顽童?他们的心灵是最纯洁、最美丽、最善良的。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我感到十分欣慰。我知道,作为一名“临时”幼儿教师,工资低,工作辛苦,更没有所谓的前途。可是,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我给孩子们知识,他们却教会了我对“感恩”二字更深层的理解,使我的人格日臻成熟与完善;我给孩子们爱,他们以几十倍的爱回报了我。

在农村幼教这条战线上,有无数个像我一样的幼儿教师,他们虽然没有专业背景,没有国家政策的相关待遇,但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地充实和提高自己,奉献着微弱的光和热。(申秀丽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潞城市辛安泉联校续村幼儿园)

回首为师一程路

粉笔末洒向田野,黄泥土写进教案。一周7天,工作日忙在学校,双休日忙在田野。工作与生活,需要他既做教师又做农民。

1996年从天水师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马元乡九年制学校任教。那时的马元乡还没有通客车,弟弟牵着骡子驮着行囊,送他踏上了从教路,翻越萝卜山,穿越丹霞地。如果仅是一次旅游,的确值得称快,但对于长期从教的他来说,只能暗暗叫苦。

到了学校,他被通知担任初二某班的数学教师和班主任,兼代两个班物理课。这对化学系毕业的他来说,又是一个挑战。尽管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一度让他难以接受,然而,一踏进教室,他的不快和失落便淹没在学生们热情欢乐的笑声中。“数理化不分家,隔科不隔理”,他给自己加油打气。一切从零开始,他每天都要熟悉教材,查阅资料,与学生交谈,向同行请教……

一年后,他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和同事的好评。第二年,他如愿成为化学教师。而后连续5年,他一直兼任毕业班班主任,成绩不错,也曾带领班级夺得全县化学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最让他欣慰的不是成绩“优秀”,而是他赢得了学生。一张张学生的笑脸和化学实验的魅力,常让他兴奋不已。他努力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改进实验……记得一次实验的内容是制取二氧化碳,几名学生从山上采来石灰石供全班使用。还有一次在做“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学生拿出废旧圆珠笔的弹簧代替细铁丝,实验效果非常好。学生参与的《碘升华实验的改进》一文,发表在《中学化学》杂志上。

2002年秋,因工作调动,他落脚稍峪乡九年制学校。学校化学教师超员,数学教师短缺,他主动请缨担任数学教师。这一次,他很快就适应了。虽然凭仅有的经验已经可以应付教学,但他决心要做一个“像样的数学教师”。

他开始思考:除了分数、成绩、知识,数学教师还应该带给学生什么?还有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素养等。于是,他开始为班上学生订阅数学期刊,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写作。他所指导的学生作品发表在《百家作文指导》、《中学生作文指导》等报刊。为学生铺设全面发展的道路,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2005年,他用上了电脑,在这片新天地里,他忙得不亦乐乎。数学的学科特点对电脑操作的要求较高,除了打字,还要使用公式编辑器和几何画板等绘图软件等,他学习着、摸索着。第一次,他将《对一个引例的教学建议》以打印稿的形式投往《中小学数学》杂志,没想到真的变成了铅字,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2009年,学校开通了互联网,他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不少同事忙着网上聊天、种菜、翻牌时,他却忙着查资料、上论坛、写博客,还报考了“兰大网院”。通过网络学习,他取得了本科学历。网络使他走出了学科的圈子,他开始写班级叙事,进行专业阅读……

工作19年的他,获得过省农村乡镇骨干教师、县课改先进个人等荣誉,但他依然选择了留守乡村。

这是我的故事,也是我心中乡村教师的故事。在我心里,乡村教师像一座小桥,一座给农村孩子带来快乐、希望和幸福的小桥,一座不随波逐流、根在农村教育的小桥。(吕强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西和县稍峪乡九年制学校)

做一株“简单”的草儿

是的,我从不掩饰我来自乡村。

相反,在心底里我还庆幸生在乡村,教在乡村。乡村的空旷,让我的心时刻都处于豁达状态。

刚参加工作那年,我还不满18岁。正遇上乡镇为解决中心校教师人数过多的问题,采取教师聘任制来缓解这个局面。我参加的第一次全镇教师会议,便是发放聘任书。我被幸运地留在中心校,从校长手里接过聘书的时候,我很自然地向校长鞠躬致谢。可我这个“学生气”的动作,却招来同事们一片笑声。

开学第二周,我便作为值周教师在每周的周前例会上总结上周工作。当我用普通话将总结呈现给各位同事的时候,“回敬”我的仍然是一片笑声。

其实,直到现在,我依然把这两次笑声理解为善意的笑。是的,那时的我,就那么简单,简单得有些可爱。

简单的我,依然要讲讲我那个老掉牙的赛课故事。开学第4周,区里开展新教师赛课活动,慌乱中我竟然将教材的知识点讲错了。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当教导主任念到我“可怜”的名次时,涨红了脸的我却没有听到一丝笑声。相反,坐在旁边的同事们一直安慰我。我爱这片乡村,因为它给了我最自由的空间。

于是,我开始“毫无顾忌”地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个人的“疯长”。

作为新人,我需要尽快学习成长。没课的时候,我会出现在邻班的教室里,看老教师如何上课。每次听完,我都会一股脑儿地把别人的方法“照搬”到我的课堂。有的教师讲得精彩,我也学得“滔滔不绝”;有的教师管理学生严格粗暴,我也尝试板起面孔……当我正为自己学习得法而沾沾自喜时,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觉得您上课时和下课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我们更喜欢下课时的您。”一语道破了我隐隐的担忧,我决定开始做自己。

那时,孩子们很喜欢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可是黑板仿佛是教师的“圣地”,不经允许不能随意“涂鸦”。一次数学课,我史无前例地将学生带出了教室,让他们在操场上用粉笔写算式,互相评议。孩子们高兴极了,卖力计算着,大大的操场成了他们的数学作业本。周末时,我布置的作业是做一张数学小报。周一上课时,不管质量优劣,统统都悬挂在教室外面,让全校学生“参观”。孩子们纷纷向其他班级的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称“第一次作品‘示众’,感觉不错”。

每次课后,我都会认真地记录下自己本节课最为得意的细节,并请同事指正,虽然多数修改之后都没有了下文,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琢磨课堂的热情。

后来,我被选为学校的团支部书记,需要组织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从第一次开始,我就力求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每次的“国旗下讲话”,我都精心准备,脱稿演讲。在乡村,我可以做一个“照本念”的老师,但我不愿意“照着做”下去,我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做出自己的风格。虽然对于城市教师来说,这些改变微不足道。

如今,我已跻身城市小学教师行列,但我仍怀念在乡村的日子。感谢乡村,给予一株“简单”的草儿自由舞蹈的空间!(欧小丽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5-02-14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