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郑丹娜:倾听心语


 倾听心语——记2014年度“北京榜样”郑丹娜

吃完晚饭,已是21时许。郑丹娜一推碗筷,拿出手机,翻看班级家长微信群。

番番妈:@小西妈 怎么听说小西站队时总打番番,难道小西认为谁站得不好就可以武力解决吗?麻烦你问问孩子怎么回事?

小西妈:@番番妈 这是星期几的事儿?这周有三天小西没随队放学,而且他说排队放学没发生过问题。

番番妈:@小西妈 每天要站很多次队,你让他想想如果别人打他会怎么样……

……

郑丹娜似乎嗅到一股“火药味儿”,她连忙发言:“@小西妈@番番妈 我还不清楚这个事儿,我会协调。过些日子,班里将开展活动,引导孩子们团结和交往,两位妈妈不要担心。”

很快,两位妈妈相继@郑丹娜:这么点儿小事让老师操心了,孩子毕竟是孩子,慢慢学会相处之道吧!

两位妈妈握手言和了,因为她们相信郑丹娜一定有办法。

郑丹娜是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从教22年,当了21年班主任。每一位接触过她的家长,都很信任她,因为无论多难解决的问题,郑丹娜都能轻松化解。

刚教书那会儿,郑丹娜可没这本事。

她本就个子不高、性格腼腆,为了震住学生,她总故意摆出一副严厉的模样,轻易不笑。她事无巨细,给孩子们立了各种规矩,甚至课间上厕所,都要“用右手摸到右边的墙”,“靠右排成行”。在郑丹娜的“严格”要求下,她的班总能拿到学校发的流动红旗,学生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

一次偶然的闲聊,打破了郑丹娜的沾沾自喜。班里一个小女孩儿问郑丹娜:“老师,您今年多大了?”郑丹娜以为小女孩儿想夸她年轻漂亮,微笑着问:“你猜猜?”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猜您今年60岁?”郑丹娜的笑容僵住了:“我不过20出头儿,这孩子为什么看我像60岁?”原来,小女孩儿的爷爷60岁,特别严厉,从来不爱笑。在她眼里,不爱笑的郑老师就像60岁的爷爷。

小女孩儿的话让郑丹娜脸红。她意识到:孩子们喜欢的是爱笑的老师、对他们亲切的老师。一个好老师应该努力让孩子爱上自己,而不是怕自己。

从那以后,郑丹娜学会了微笑,学会了倾听,她开始尝试着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1998年开始,郑丹娜和孩子们说起“悄悄话”。她和孩子们约定:大家可以把心底的小秘密、生活中的小苦恼写下来,悄悄告诉她,她每天都会认真看,并一一回复。

“小乌龟下蛋了,真新奇”,“我和他吵架了,他可是我最好的朋友”,“爸爸妈妈怎么就不能理解我呢”……每天,不论忙到多晚,郑丹娜都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悄悄话”,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苦恼,小小的本子,使郑丹娜和孩子们成了知心朋友。

“老师,妈妈疼起来的时候直抓头发,我心里难受极了,我该怎么办……”学生建波的妈妈得了癌症,他的“悄悄话”刺痛了郑丹娜的心。郑丹娜买了水果和营养品去探望建波的妈妈,由于喉部病变,建波的妈妈已经说不出话来,她紧紧拉着郑丹娜的手,默默流泪。郑丹娜眼圈儿红了,哽咽着,向建波的妈妈承诺:“放心,建波就是我的孩子……”

从此,建波有了“老师妈妈”。他生病时,“老师妈妈”会守在床头;升入中学,“老师妈妈”把他送到新学校;妈妈去世了,又是“老师妈妈”一直陪在他身边……

小学毕业多年,建波仍常用短信和“老师妈妈”说悄悄话:“告诉您一个好消息!这次考试,我是年级第一名。我一定为您争气,我的恩师妈妈!”

如今,郑丹娜和学生们的“悄悄话”还在延续,20多年来,“悄悄话”已累计达到了400多万字,相当于10来部长篇小说。

“悄悄话”呵护着孩子们的成长,“悄悄话”也让郑丹娜学会事事从孩子的视角出发。

去年9月,已当上副校长的郑丹娜被委派到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杭城分部新校区,担任一年级班主任。

9年没教过低年级的郑丹娜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大胆、好动,上课根本“坐不住”。有时候,郑丹娜讲着讲着课,淘气的孩子就要站起来溜达一会儿,全然不顾老师的存在。郑丹娜也不生气,微笑着冲“无组织无纪律”的孩子说:“坐累啦?那就站1分钟吧,看着表,到时间自己坐下。”

孩子们“坐不住”,郑丹娜有办法让他们听好课。她在课堂上增加“动”的环节。讲课文《爷爷和小树》时,她创设情景,拿花盆当小树,让孩子们轮流扮“爷爷”,孩子们开心极了,蹦着举手、抢着说“台词儿”。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已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

半年前,郑丹娜还是“微信盲”,现在她已是“微信控”。“家长们都用,我也得适应这种新方式。”郑丹娜说。

如果说,“悄悄话”帮郑丹娜深入孩子们的心灵,那么微信则助她走进家长们的心里。她只要一有空,就在微信群里发孩子们在学校的照片,与家长分享孩子们的每一步成长。她还尝试着用微信和家长们说“悄悄话”,一起呵护着孩子们的成长,等待着他们绽放。(记者 贾晓燕)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5-02-2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